
马来西亚是世界逾190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计划在2030年将碳排放量降低45%,2050年达致零碳排放目标。为此,我国定下两个目标,除了要在2030年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50年零碳排放,也要在2025年再生能源使用率提高至31%。
或许你还以为减碳在广义上是一个环保课题,是要拯救快要“爆炸”地球的伟大使命,似乎与你无关,是国家层面要做的大事,甚或企业所必须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ADVERTISEMENT
然而如今减碳已成进化三部曲,不仅事关环保、公民责任,更是一种可以化为黄金的无形资产,那就是──碳信用(Carbon Credit)。
报道:本刊 张露华
图:本报资料中心、受访者提供
碳信用,又称碳权,可说是目前全球最值钱的无形资产之一,它的最高价值是每度碳信用破百欧元;而马来西亚交易所也从去年推介了自愿性碳信用交易所(Bursa Carbon Exchange),并在今年3月完成第一次的碳信用拍卖交易,成交额是15万碳信用额度,每度价格18令吉50仙,堪比上市蓝筹公司的股价。
不过,平民如我们要如何通过减碳来赚取这些“无形黄金”?答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国际化。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安装太阳能开始,把再生能源卖给国家能源公司之余,未来或许可以赚取碳信用。
而国际化角度,就是公司相应减碳措施,抵消公司的碳排放量之余,额外的碳信用经评估后,就可以拿到碳市场交易所售卖,而因为碳排放量不符合条件,而无法做国际贸易的公司,则可以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自己的不足,继续进行国际贸易。
【我国减碳新里程碑──自愿碳市场交易所】
拉曼大学李光前理工学院副教授蔡建发博士透露,马来西亚交易所去年11月已经推出自愿碳市场交易所,并在今年3月完成第一次的碳信用拍卖交易,共有15个不同领域买家购买了15万碳信用额度,每度18令吉50仙,这价格与欧盟价格差距很大,但已经是我国减碳努力的新里程碑。

他表示,鼓励使用再生能源是协助达到碳中和,甚至零碳排放的管道之一。其实减碳包括多方面,从公司的建设、使用材料、员工上班所乘搭的交通工具、公司用水量所制造的碳排放量都纳入在内。
“不过,我国目前只是用简单计算法来计算减碳量,也就是根据减少用电量的方法来计算;反之,再生能源就比较直接,如安装太阳能、生物燃气(Biogas)。这两项再生能源都很容易可以在大马获得。”
他解释,太阳能需要充足的阳光,这肯定是没有问题;而生物燃气的提炼,油棕占了最大部分。在榨取油棕果的油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水,以前棕油厂商都是直接存在一个废水池,让它蒸发。如今可以利用微生物把废水转化为可以燃烧的再生能源,国内一些棕油厂商已经在做着。不过,他也对我国的减碳进程感到担忧,政府虽大力推动,却没有一套明确指南或条例,以致国内企业不得其法而减。
他直言收到很多企业询问有关减碳事宜,很多公司也已经响应减碳号召或计划减碳,但因为缺乏明确指南或条文,商家裹足不前。他指出,其实,我国要在2030年减少45%的碳排放应该不难,但要在2050年达到零碳排放是不大可能,惟可以做到碳中和。
安装再生能源赚取碳信用,归国有还是个人尚未明朗
所谓的碳中和,是指可以通过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去除量或消除社会排放量来实现。当中有两个方法,除了减少碳排放量,另一个就是实行碳抵消──碳信用。
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向受认证的碳交易平台购买碳信用。至今已经实行碳交易的国家包括欧盟、美加、中国、日本、纽西兰、韩国、瑞士,而且价格很高,以欧盟来说碳信用最高峰是每吨105欧元。

蔡建发提到,很多企业或民宅都安装了太阳能板,却不知道使用太阳能可以赚取碳信用及其价值,换言之使用太阳能之后,不但能省电费,甚至可以赚钱,这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
“不过现在碳交易市场未明朗化,通过安装再生能源所赚取到的碳信用,是归国能或拥有者扔未厘清,所以建立一套好的机制是减碳的关键,有了机制才能良好推行减碳计划。”
他表示,碳信用的买家都是高碳排放的企业,所以它们要花钱去买碳信用,也可以说是变相罚款;相对的,如果达到减碳效果的企业就有奖励,这是其中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迁的措施。
他举例如美国特斯拉电动车,该公司不是以卖车来赚钱,真正赚钱是碳减免税务,每生产一辆电动车(新能源车)就可以跟政府申请税务回扣。
“但国人对减碳没有明确概念,因此现在要让企业了解如何减碳,才能推动国家达致减碳目标。”
【太阳能,我国最能获得的天然绿色能源】
太阳能工程师刘泽威表示,近两年来太阳能系统价格大幅度降低,是推高太阳能系统使用率的原因之一,加上政府提供的奖励,无论是工商业或私宅都愿意花钱安装太阳能系统。
回顾太阳能在大马的发展之路,他说,我国在2010年已经推广太阳能发电,但是价格太高,反应冷淡,直至2015年才看见转变,尤其是近两年政府提供各种绿色能源奖励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展一日千里。

“当然,太阳能系统普及化后,价格下降是推高使用率的主因。以现在的价格来说,几年之后省下的电费就能抵消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成本。”
他表示,无可否认以前太阳能设备的价格很高,动辄需要10万令吉,如今是4万至5万令吉就可以安装到,加上政府提供的奖掖,很多工商领域与民宅都安装。
他强调,太阳能是目前最受推崇的减碳方案,大马政府也不吝于提供奖励,鼓励民众安装太阳能系统。目前,太阳能主要有分为3个领域,分别是住家、商业与工业,以及大型的太阳能农场(Solar Farm)。
所谓的太阳能农场,就是找一块地段,成为太阳能发电厂或地面站,把所收集到的能源转卖给国能。这项装备需要竞标,竞标建议书必须列明地段面积、地点、转卖的能源建议价格等等,政府会根据投标书来遴选合适公司。

使用太阳能达到减碳目的
他表示,以太阳能来减少碳排放量是最直接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说太阳能供应10%的能源,就可以减少燃烧10%煤炭。
煤炭或天然气发电站是目前主要的发电媒介,每生产一度电就会释放二氧化碳,而太阳能使用天然资源发电,运作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
他强调,太阳能在减碳努力上发挥关键功能,目的就是要替代传统发电厂,减低温室气体。如今全球都在鼓励新能源,提供各种奖励,在装机量增加、使用率普及化之下,太阳能系统的价格随之下跌。
不过,太阳能也有其致命缺陷,就是“天气不似预期”,阴天、雨天都无法发挥。
刘泽威解释,天然能源主要是太阳能与风能,但这两种能源都会受到天气、纬度与地理环境限制而影响其效能。以太阳能为例,在四季国家或日照短的国家,就不适合安装太阳能,尤其是纬度越高的国家越严重,如英国就不太能用太阳能,即使安装了也无法达到经济效益。

“同一套系统,在大马安装后大概4至5年就可以达到经济效益,但在英国可能要10年才可以回本,所以太阳能必须视乎阳光资源是否充足,这一点赤道国家是比较稳定的。”
地理环境限制太阳资源供应
不过,地理环境也会造成影响,如中国乌鲁木齐,虽然太阳资源比大马充足,但因为地处高纬度,所以也不是一个适合安装太阳能的地方。即使是大马,不同州属也有不同效应,如吉隆坡受地理环境影响(谷地),经常下雨,太阳资源相对比较少,而北马是最适合投资太阳能发电厂的州属。
他表示,仅次于太阳能的天然能源就是风能,但大马的风能资源少,所以就只剩下太阳能。
为了鼓励私人界安装太阳能,政府从2010年开始推出各种奖励,如“电力回购配额”(Feed-in-Tariff, FIT),民宅安装之后可以把能源卖给国能,但由于当时安装费用太高,反应不理想。
“如今太阳能系统价格降到一定水平后,政府推出新的奖励方案,就是绿色税务减免(Green Investment Tax Allowance, GITA),不但可以全额扣税,之后还可以折旧扣税。在这项奖励方案下,原本要6年才可以回本的太阳能安装费用,如今3年就可以回本。”

刘泽威直言,疫情之后,安装太阳能系统的住宅大幅飙涨,因为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长,用电量增加,而太阳能系统价格现在已经下跌至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价位,所以更多人愿意安装,它唯一缺点就是要看老天爷的心情。
他表示,现在全球都关注环境问题,推动减碳,各个国家都意识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代价,比推动太阳能成本更高,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发挥功能。
“所以政府不只是提供Feed-in Tariff (FiT)奖励,现在更提供计量(metering)功能,让屋主与国能签约,白天通过太阳能所储存到的电度,回流给国能的电网,然后用来抵消电费,国能也可以使用这些电度,解决能源不稳定的问题。”
他坦言,虽然民众可以在家安装电池存储(ESS),但投资额很大,比一套太阳能系统更贵,不符合经济效益。这个电池就好像电动车的锂电池,普遍用在电动车。
刘泽威表示,过去太阳能局限于安装在平房屋子,高楼住户碍于空间问题,而无法安装太阳能板。可如今高楼建筑物也可以装置太阳能设备,用在公共设备上。只要住户一致同意就可以安装,如此一来电费就会降低,管理费也会随之减少。
“太阳能是多寡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来安装。”
延伸阅读: 【减碳赛黄金/02】垃圾非垃圾 再生能源靠它转型 相关稿件: 【城市铁道路线规划/01】下一站,展望发展 【Tanah Air水土治理/02】填海造地 直通生态灾害的捷径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从过去一起交流水能开发技术,到现在太阳能、氢能、智能电网,新能源合作全面开花。中国和东盟的清洁能源合作正在共同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减碳的新路子,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特朗普重返白宫加剧了美国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领导力的流失,“对等关税”的推出进一步打击了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痛失家园的无奈与惋惜中,全世界迎来了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期。2015年,196个国家在联合国签定巴黎协定,确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即205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得被全部吸收掉,实现净零排放。这不仅是给未来的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绿色发展”不再只是一个空头想法,而是全世界切实的努力。这十年来,在东南亚这片阳光足、雨林多的地方,油棕园空地上加装了太阳能板,专门吸收阳光发电;泰国也蓬府的风电场里,风力发电机也在不停转动——东盟各国都在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个目标。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邻居,在清洁能源合作上成果丰硕。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将成熟的技术送到了彭亨,马来西亚符合环保规制的棕油产品也行销中国的乡野城镇。两国紧密合作,不光设立园区推动贸易,还并肩进行技术攻关。这种各取所长的合作,成了发展中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榜样。从过去一起交流水能开发技术,到现在太阳能、氢能、智能电网,新能源合作全面开花。中国和东盟的清洁能源合作正在共同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减碳的新路子,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双方都积极行动了起来,从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纷纷携手,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中国-东盟形成了一系列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等,也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多变的合作协定。在东盟国家内部,就清洁能源也进行了诸多交流与合作。
在马来西亚实地调研期间,我们有幸在双威大学参加了东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各国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国际组织主任等对东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进行了友好的沟通与交流。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为东盟诸国提供了借鉴,中资企业及社会组织也在着力提供切实支持。在企业层面,双边合作频繁且密切:在马来西亚调研期间,我们前往杰斯特公司——一家生产可持续铅酸电池的中国企业——进行了采访,杰斯特公司90%以上的员工为马来西亚公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为本地带来了新的技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非政府组织方面,东盟各国华人社团、民间组织等在人才交流、信息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马中友好协会定期组织马来族青年前往中国参访学习,不仅促进了中马民间的友好往来,更为未来的中马合作奠定了良好的青年人才基础;同样地,印尼华裔总会也为便利中印尼青年双边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与支持。
东盟国家正加速推进着清洁能源转型,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东盟的“绩优生”,但两国在能源转型中也并不是没有挑战。在两国的半个月时间内,我们发现路上跑的几乎都是燃油车,鲜少见到新能源车的身影。事实上,两国虽然均已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但化石燃料低廉的价格与对其长期的依赖,使得能源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政策上,两国政府对于传统能源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补贴政策,对于清洁能源的具体政策落实则显得疲软而乏力。长期的价格补贴也使民众形成了低价优先的能源观念,清洁能源较高的价格使得民众更加望而却步。同时,在传统能源的长期市场挤压下,两国清洁能源的配套基础设施也较为匮乏,远不及加油站、加气站等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高覆盖率。这样看来,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东盟各个国家的政策不一样,各自的利益诉求也有差别,这让东南亚地区在推进能源转型时遇到了不少困境。
“碳中和”和能源转型的目标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该如何共同发力?首先,同住在地球村的中国与东盟命运相连,应加强政策协调,求同存异,一起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其次,增强全社会的环保和节能意识,通过出台一些惠民政策,比如补贴安装太阳能板、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让节约能源、减少碳排的观念入心入脑;最后,要加强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中国和东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培养本地技术人才,让更多人能从合作中受益。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命运与共,环境保护和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是一场跨国界的接力赛,是一起奔赴更好未来的共同行动。在东南亚雨林和碧海交织的地方,每块太阳能板就像一片向阳的棕榈叶,每一股风电都带着赤道的温暖,它们像星星之火慢慢汇聚,最终连成照亮碳中和目标的星火,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强大力量。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清洁能源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团队于2025年1月前往马来西亚和印尼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调研,本文是调研成果之一。《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49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