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9:31pm 28/05/2023

丰收节

婆罗洲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

丰收节

婆罗洲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

隆婆羅洲原住民節迎7萬人 沙砂豐收節 跨海同慶

陆世敏报道 陈敬晖摄影(部分照片取自BNF脸书)
一連三日在中央藝術坊舉行的婆羅洲原住民節,旨在促進馬來西亞的多元性,並支持首相推出的昌明大馬理念。

沙砂豐收節,曜耀婆羅洲;濃濃東馬情,悠悠大馬心。

配合沙巴和砂拉越豐收節,今年5月份一連三日在吉隆坡中央藝術坊舉行的婆羅洲原住民節(Borneo Native Festival),讓無法回鄉的東馬子民一解思鄉之情,也讓西馬半島的人民跨過南中國海,瞭解絢爛多彩的婆羅洲文化,跟東馬人一起歡慶豐收節!

ADVERTISEMENT

擁抱多元促進旅遊業

去年首次舉辦的婆羅洲原住民節,吸引約2萬5000名遊客前來,今年則吸引7萬2666人參與其盛。

這項活動旨在推廣吉隆坡的東馬人文化,培養人民多元化的重要性,同時促進國內旅遊業。

活動現場設有沙貝琴比賽、選美比賽、創意舞蹈比賽、文化論壇和文化遊行等活動。其中從獨立廣場走到中央藝術坊的文化遊行活動,更是原住民節的重頭戲。

文化遊行是今年新增的活動,隊伍大多由砂拉越和沙巴原住民組成,藉此促進馬來西亞的多元性,並支持首相推出的昌明大馬理念。

法迪拉在活動上與沙砂原住民進行交流。
主辦方:推廣婆羅洲文化

提及“婆羅洲原住民節”的發起緣由,主辦單位吉隆坡Sukaseni協會主席拉菲沙茲萬說,這場活動主要是向半島人民介紹婆羅洲當地文化,並與無法返回東馬的沙巴和砂拉越人,一同歡慶豐收節。

他期望這場活動能夠吸引來自不同宗教、文化、社區和年齡階段的大馬人踴躍參與。

“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因為很多人來詢問東馬的手工藝品和產品,包括紡織品、藤製品、食物和飲料,就有了這樣的想法。

“它讓我們有機會宣傳婆羅洲的東西,原住民節的歡樂氣氛,為社區帶來更多意義,因為我們能與其他大馬人分享豐收節的精神。”

他說,該活動靈感來自於生活在吉隆坡的砂拉越人和沙巴人,他們在這裡謀生計的決心、才華和技能。

“現場大概有84個攤位,包括手工藝品和傳統美食。”

主辦單位亦與砂拉越大學、馬來西亞歷史學會、國家文化藝術學院(ASWARA)和國立大學合作,在3天活動裡舉行論壇和創意工作坊。

現場處處可見穿著原住民服裝前來參與活動的訪客。
特色產品盡顯創意

“Boleh bah kalau kau!”

當詢問現場擺攤的莉莉,是否可以接受訪問時,她笑容燦爛地這麼回應,讓我愣了一下:“這是什麼意思?”

“這是:‘如果是你,那沒問題’的意思,是沙巴日常打招呼會常用到的語言。”她笑著解釋,然後拿起攤位售賣的一個杯子,向我展示上頭寫的“Boleh bah kalau kau”。

原來,這是她攤位的其中一個特色產品——寫著沙巴馬來語的馬克杯。

“那你們的攤位名字,Mosongon Collection的‘Mosongon’是什麼意思?”我好奇又問了一句。

“這是瓜拉班尤(Kuala Penyu)塔達那族(Tatana)的母語,意思是美麗。”莉莉如是解釋。

從後來的談話中得知,原來她是卡達山人,後來嫁到西馬。她來這裡擺攤的目的,是想要讓更多西馬人知道,沙巴人是怎樣慶祝豐收節的。

除了馬克杯,莉莉的攤位上還有售賣峇迪布和串珠所製成的各種商品,讓我們看到傳統手藝逐漸現代化和創意化。

莉莉(左)和友人一同擺攤,售賣自己親手製作的峇迪和飾品。
傳統手藝注入活力

來到一個叫“Vuhanut”的攤位,我的好奇心又被挑起,忍不住問攤主:“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同樣是卡達山人的傑森拉本達回答:“在卡達山的神話裡,這是蛇的意思。

“蛇有重生的意思,這就是我選擇它作為品牌名字的原因。”攤位上,擺放的是他用手工鍛造所製作的創新飾品,獨具匠心。

傑森說,他的父親是華嘉混血(Sino-Kadazan),母親是菲律賓人,因此他的設計靈感源自菲律賓、婆羅洲和巴厘島。

“我們有相似的文化,但現代化讓我們的傳統逐漸消失。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手工,讓沙巴的傳統手藝注入活力。”

這是傑森第二年參與原住民節,他形容,這是沙巴和砂拉越人分享自身文化和產品的絕佳平臺。

薩普圖耶(左)向記者展示色彩繽紛的砂拉越千層糕。
亞答糖雪糕千層糕受歡迎

來自砂拉越的阿尤娜尤索夫和薩普圖耶,分別在活動節上售賣亞答糖(Gula Apong)冰淇淋和砂拉越千層糕,廣受歡迎。

阿尤娜說,她所售賣的亞答糖冰淇淋沒有添加任何白糖,讓半島人不必去到砂拉越,就可以品嚐到原汁原味的亞答糖冰淇淋。

亞答(Atap)糖,或者馬來人口中的“Gula Apong”,普遍可見於砂拉越海岸線的亞答或泥芭樹(Pokok Nipah)。

薩普圖耶說,一般她只在古晉擺檔,趁著吉隆坡舉辦婆羅洲原住民節,她特地從砂拉越飛過來,向西馬顧客介紹色彩繽紛的當地千層糕。

砂拉越千層糕可說是當地代表糕點之一,深受各族的喜愛,是佳節招待親友的精緻美食。

法迪拉與攤販遊客交流

副首相兼砂盟柏特拉再也國會議員的拿督斯里法迪拉尤索,現身婆羅洲原住民節,與攤販和遊客進行交流。

陪同者尚有經濟部副部長兼沐膠區國會議員哈妮法,他們在現場逗留約30分鐘。

哈妮法:研究提高文藝產業經濟潛力

哈妮法說,政府將研究最合適的機制,以提高我國文化藝術產業的經濟潛力。

她在現場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項研究將涉及選擇馬來西亞為主要目的地的外國遊客。

“這將是會要研究和實施的事項之一,重要的是從遊客的角度瞭解他們偏好的目的地,以及如何進行營銷。

“雖然這些策略早前已經落實,但還是可以加以改進,以便能吸引更多遊客。”

哈妮法說,在大馬半島推廣沙巴和砂拉越文化,能為東馬當地企業家帶來更多經濟機會。
瞭解東馬最佳途徑

若沒有去過沙巴和砂拉越,前來婆羅洲原住民節,是西馬人民瞭解東馬的最佳途徑。

哈妮法認為,此前不曾到訪沙巴和砂拉越的人民,或許未必能瞭解兩個州屬與西馬的不同。

“然而,他們一定會為東馬的獨特文化所著迷。這些傳統文化,我們一直保留至今。”

她補充,在大馬半島推廣沙巴和砂拉越文化,不但能為東馬當地企業家帶來更多經濟機會,還能縮小不同區域種族間的差距。

儘管沙巴和砂拉越已逐漸走向現代化,但豐收節仍然是當地原住民歡慶的主要傳統節日。

今年邁入第二個年頭的婆羅洲原住民節,吸引不少遊客前來。

沙砂豐收節由來:

●沙豐收節(Pesta Kaamatan)

沙巴主要盛產水稻,每年5月30日和31日會慶祝豐收節。這是卡達山杜順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也是一個紀念稻神班巴拉雍(Bambarayon)的特殊日子。

相傳天地新生時,神祗基諾甘(Kinorohingan)和妻子蘇明渡(Suminundu)有個漂亮的女兒胡米諾敦(Huminodun)。原本他們居住的地方糧食豐盛,卻因一場持久的乾旱而顆粒無收,天下一片荒蕪。

為解救子民饑荒問題,基諾甘被迫犧牲他的女兒,胡米諾敦屍身產生各種植物種子,成為卡達山杜順族群的主要食物。

由於胡米諾敦的部分屍身產生水稻種子,因此人們相信裡面藏有稻神班巴拉雍。自此之後卡達山杜順人民開始慶祝豐收節儀式,除了感謝基諾甘和胡米諾敦的犧牲,也希望未來生計能夠越來越好。

沙巴豐收節自1960年開始被列為公共假期,而該州第一任首席部長敦弗亞史蒂芬是負責提出相關建議的人。

●砂豐收節(Hari Gawai)

砂拉越每年6月1日和2日慶祝豐收節,通常被稱為“達雅豐收節”,是伊班族、比達友族和烏魯族的節日。

砂拉越豐收節在伊班語中被稱為“Ari Gawai”,而在比達友語種則被稱為“Andu Gawai”,並於1965年正式被列入公共假期。

在這之前,英殖民政府只把6月1日列為“砂拉越日”,直至砂拉越獨立才被更名為達雅豐收節。

這個節日蘊含著祝福、和諧、寄託和幸運的意思。根據歷史記載,豐收節代表著稻田收割季節的結束、稻穀播種季節的開始。

另外,砂拉越子民也藉著節日,寄望未來的一年不會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

用串珠製成的項鍊和飾品,讓我們看到傳統手藝逐漸現代化和創意化。
婆羅洲原住民節標誌
馬克杯上寫著的“Boleh bah kalau kau”,是沙巴常見的問候語。
傳統舞蹈是沙巴和砂拉越原住民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活動現場帶來各式原住民傳統舞蹈,讓遊客領略東馬文化之美。
阿尤娜(右二)售賣的亞答糖冰淇淋,深受顧客的歡迎。
文化遊行是今年原住民節新增的活動,隊伍大多由砂拉越和沙巴原住民組成。
沙貝琴是砂拉越原住民傳統樂器,自古承載族人對未來的希望,是心靈的寄託,也是族人的驕傲。
從獨立廣場走到中央藝術坊的文化遊行活動,是原住民節的重頭戲。
卡達山-菲律賓混血的傑森,視發揚傳統手藝為己任。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