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9:30am 31/05/2023

沙巴

根地咬

孩子

世界宣明会

四轮驱动车

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

苏克

塔达拉岸

關懷孩童求學路,走進沙巴塔達拉岸

报道:本刊 陈星彤(沙巴报道) 图片: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提供
塔達拉岸鄉區孩子大多因為距離學校太遠而輟學。

是全馬貧窮率最高的州屬,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 Malaysia)分別從2014年和2018年起,便開始在土立(Tulid)和塔達拉岸(Tatalaan)推動社區轉型計劃(CDP),邀請居民一同解決社區貧窮、孩童營養不良、教育匱乏等問題。

過去3月,本刊記者跟隨當地職員前往沙巴探訪這兩個地區居民的生活。透過六天五夜的探訪,深入瞭解該組織如何與村民建立良好關係,再透過當地居民合作計劃長遠方案,以“社區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的方式,讓脆弱社區靠自己的力量脫離貧苦。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陳星彤(沙巴報道)
圖片: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提供

清晨6時45分,不似西馬半島,沙巴蘇克(Sook)的天空已亮。這是距離亞庇148公里的小城鎮,位於地區,同時也是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在東馬的“大本營”。

此次探訪之旅的首個行程,便是前往內陸地區塔達拉岸內的2個村落。從市區驅車前往目的地需歷時4小時之久。四輪驅動車開在平坦的道路上不到半小時,便開始往充滿坑洞、凹凸不平的路面駛去。踏上如是崎嶇的黃泥路段,也預示這趟沙巴探訪之旅真正的開始。

最初,仍有一些載著油棕或者木頭的大型羅裡經過,手機漸漸失去訊號。3輛車子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突然到一個點停下。“叮!”手機陸續傳來訊息通知,宣明會職員傑夫瑞開玩笑似地要大家把握時間,因為錯過這個收訊點後,要等到第二日才能與親友報平安了。

收到手機訊號之處是個高地,眼下只有特別清澈的藍天白雲、山巒起伏以及從城裡來的我們。原本仍有一絲的交談聲,突然靜默,不是折服於美景,而是忙著回覆訊息。待車子帶走訊號,歡談聲才再度迴歸。

世界宣明會職員傑夫瑞在為待會活動用的氣球充氣。
塔達拉岸的小朋友活潑可愛,透露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在前往塔達拉岸前,世界宣明會員工準備給村民的物資。(攝影:陳星彤)
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飢餓30青年特務,帶領小朋友進行活動。
世界宣明會辦活動讓學生參與,圖為孩童用手掌做出水果圖案。

尋找村落全靠“碰運氣”

問起宣明會如何在沒有網絡情況下,找到塔達拉岸內的村落。傑夫瑞解釋,他們最初先與民間組織瞭解詳情,再與同伴“碰運氣”摸索這擁有11村落、人口約2099人的塔達拉岸。

“我們那時開著車,就跟自己說遇到分岔路就往左就對了,當時候的路比現在還糟糕。”對仰賴導航的都市來人說,這樣找路看似不牢靠,卻是他們唯一的方式。

就在結束所有的考察工作,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2018年在塔達拉岸社區,開始長達10年的社區發展計劃(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

抵達最終目的地前,一行人停在塔達拉岸中的其中一個村落,拜訪拉菲達(Rafidah),她身著姆律族的傳統服飾迎接眾人到來。

拉菲達
在師資不足時,拉菲達曾擔任3個月臨時教師。

25歲的她是家庭主婦,育有兩名。2022年,拉菲達加入創始小組(Starter Group)希望與世界宣明會合作,以自身力量影響村民,一同改善村落困境。

往村子後方走去有座綠色木板屋,那裡是6歲以下孩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地方,在當地稱之為兒童發展中心(Pusat Perkembangan Kanak-Kanak,簡稱PPKK)。由於從蘇克市區到這裡得花上2小時的車程,因此師資不穩定也是一大問題。

拉菲達因此當了3個月臨時教師,問起短暫的任教經驗時,她說:“我會看小朋友不會什麼來規劃內容,有算術、讀書、寫字……”“那你還會不會想當老師?”“會啊,只是現在2位老師的數額都滿了,所以就不需要我。”

各村落間看似相距不遠,但卻因黃泥路難行導致1.5公里的路途都得耗上半至1小時的車程,更可況是沒有交通工具代步的孩童。

圖為拉菲達正在和世界宣明會的人談論近況。
由於塔達拉岸的路況不佳,來兒童發展中心授課的老師會選擇在此過夜。(攝影:陳星彤)
在村子後的綠色建築,便是6歲以下孩童上學前教育的兒童發展中心。

孩童村落  升學成阻礙

就以拉菲達居住的村落為例,這裡的孩子大多因為距離小學太遠而中斷求學路。“路況好的話,從這邊走過去至少要1天或2天才會到,路況差就要走3天。”即便小學設有宿舍,但拉菲達認為年紀尚輕的孩童離不開父母,也成了輟學原因之一。“這裡無國籍的小孩也很多,沒有身分證導致他們無法接受正規教育,”她說。

問起何以無國籍成為該村落棘手問題,與村民長期相處的宣明會職員回答說:“早些時候外籍人士到這裡工作,結識村裡的女生後離開,沒了父親的孩子成為無國籍的一員。”這些孩童在接受學前教育後停止升學,不似接受教育的城市小孩,有能力從事藍領以外的職業。

根據統計局於2020年的數據,當時沙巴總人口為390萬,就有將近110萬人沒有國籍,佔總人口約28%。該單位估計,到了2021年無國籍居民將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995,400人),其中約25萬人是介於0至19歲。

而這個小村落的困境,也僅僅是沙巴無國籍孩童困境的縮影。

“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問我們需要什麼,再和我們一起討論如何改善。”過去兩年,村子裡的父母懂得健康飲食知識、也漸漸學會“打罵”不是唯一和孩子溝通方式,“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我們需要外面的人教會更多(知識)。”

越往內陸走去,黃泥路況越顛簸,考驗司機的駕駛功夫。
開往塔達拉岸村落的道路顛簸。
四小時的路段均是黃泥路,村民外出求醫或販賣農作物等,路途遙遙,非常不便。
兒童發展中心內部。(攝影:陳星彤)

宿舍解決出席率低落

離開拉菲達所在的村落,車子繼續在顛簸的黃泥路行駛2小時,才抵達最終目的地。

就當一行人離村子愈來越近時,傑夫瑞開玩笑地分享首次與此村落居民接觸的經歷:“最開始進來這裡前,我其實有點擔心,傳聞村民都會對不中意的外來人下毒,或者會用法術把喜歡的女子留下。”

一車子人頓時靜默無語。然而,忐忑的心隨著一副副稚嫩臉孔安穩。孩童穿著黑色姆律傳統服裝,跳著舞曲迎接眾人的到來。

傳聞終究只是道聽途說。

大家聚集之處非木板屋而是牆磚瓦片的學校內,頓時讓人忘了,這是一個水供資源仍不完善、且剛經歷水患摧殘的村子。

“1970年以前,這裡的村民要上小學得走7公里的路到隔壁村去,直到1982年才有了這所小學”,當地小學校長GB說道。他自2018年起擔任這裡的校長,去年成功向民間組織申請到一筆錢建宿舍。

“在我任職時這裡有22個學生,但出席人數不固定,有時10個有時6個。”GB深入瞭解後發現,學生的出席率不佳,大宗原因是父母離開村落都會把小孩帶上,“大人難得出城大抵會待上至少1個禮拜或1個月,小孩都沒人顧。”自從宿舍建好後,學生缺席率下降,該小學人數更從20人增加至41人。

“但我們宿舍的床位僅僅可容納40人,基本設施也不足,你眼前看到的桌子都是課室或是教師辦公室的資源。”

2023年的飢餓30已經正式開跑!歡迎報名參加飢餓30活動成為飢餓勇士,或以純捐獻的方式支持飢餓30,一齊關注有需要的貧困群體,一起“Strike Out Hunger! 奔向奇蹟!”

主辦: 


創辦媒體:

飢餓30倒數活動日期:2023年8月13日
活動地點:沙亞南美拉華蒂體育館
參加飢餓30活動及樂捐詳情:
https://30hourfamine.worldvision.com.my/zh-hans/

【下一篇】以“社區培力”提高村民乾淨水源意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