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印尼相比,馬來西亞相關的綠色科技政策幾乎還不見蹤影,更遑論提振我國經濟。
ADVERTISEMENT
上個月,經濟部長拉菲茲出席國家經濟論壇時透露,未來我國經濟增長將押注於綠色科技和數字經濟上。他還特別提到,政府接下來將聚焦於綠色能源領域,包括綠能發電、電動車等,並要打造馬來西亞綠色科技的冠軍品牌,做大做強後在再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政府這個宏願的確符合現時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但是我們是否能通過發展綠色科技,尤其是綠色能源相關領域,包括綠能發電、電動車等以走出現有的經濟困境,還是一個未知數。首先,我國地處赤道緯度,常年陽光普照,照理說太陽能發電的可行性很大。但侷限於我們的能源格局,其潛在價值往往被忽略。我們的能源格局可以用兩個形容詞來概括:過剩、便宜。根據2021年國能報告,我國的綜合發電量已經達到26000MW,但是整體電力消費才達到17000MW,形成35%的冗餘量。此外,由於政府長期全面津貼普通用電戶,因此我國的電力價格對消費者而言其實相對便宜。這兩個因素就造成任何新興能源系統如果要取代現有的電力供應體系,會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要打破這個局面,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來扭轉以上的局面。綠色能源體系,如太陽能發電必須成長到一個關鍵體量(critical mass),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那才有可能在市場(價格)上和傳統能源體系競爭。因此,政府必須對廣義能源體系進行改革,把現有傳統發電廠的能源輸出量慢慢縮減,擱置、取消新建的火力發電廠。政府還必須改革電力售價,取消全面的津貼,讓電力價格迴歸真正的市場價位,這樣才能有效的迫使普通用戶改用綠能系統,給予綠能系統發展的空間。
至於針對普通用戶方面,政府必須設定政策優惠,給予擁有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普通用電戶足夠的電費折扣津貼,以便鼓勵普通消費者在自家安裝綠能系統。當然,政府還必須鼓勵本土企業開發綠能系統相關的軟硬件,並且給予政策傾斜,如扣稅以及制定市場準入機制,譬如,任何在我國進行綠能計劃的跨國公司,必須使用至少30-50%我國製造的綠能硬件。這一套組合拳主要帶動整個綠能產業鏈的發展,以便把整體價格降下來。這個社會是很現實的,諸如環保、永續發展的等美麗說辭,遠不比經濟實惠容易打動人心。當售價降下來了,那麼綠能才有可能平民化、普及化。
至於電動車,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和綠能是一樣的:沒有全覆蓋的充電體系、沒有經濟實惠的電動車維修體系、沒有充足的電車零件供應商和維修人員。以上三個問題就形成了價格昂貴、出行不免、維修沒有保障這些讓人們抗拒電動車的主因。雖然吉利汽車已經啟動在我國製造電動車的計劃,但是這個只是解決了供給端(supply)的問題。要確保國內有這個需求(demand),那麼政府和相關工業領域就必須確保電動車價格和傳統汽車相比具有競爭力。政府應該制定政策,開始全面設置充電站,以此支撐電動車的流動。有了這個明確的政策,接下來就可以鼓勵更多的本體制造商投入充電站、零部件、軟體的發展投資和人力資源。當這個產業鏈初見規模的時候,那時候才是談電動車普及化的時機。
說實話,我們在這個領域起步實在太晚了。和領國印尼相比,他們除了擁有電動車電池賴以維生的豐富鎳礦,在政策上也一早就佈局了:電動車的消費稅從11%降到1%,大大降低電動車的售價;強制電動車製造商必須用至少40%本地生產的零部件。和印尼相比,馬來西亞相關的綠色科技政策幾乎還不見蹤影,更遑論提振我國經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