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日綜合電)被猴哥帥到了!6月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刊發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寒冷適應促進了亞洲葉猴社會系統的演化》
(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evolution in Asian colobine primates),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靈長類社會演化之謎。
ADVERTISEMENT
該期《科學》封面圖為亞洲葉猴的代表——秦嶺金絲猴,圖片由西北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齊曉光,博士後武進偉和趙蘭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齊曉光、西北大學教授李保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東東和澳洲西澳大學教授Cyril C. Grueter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北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此外,齊曉光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另一篇長文《系統基因組學研究為靈長類動物進化提供新見解》(Phylo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imate evolution)也同期發表在《科學》雜誌,該文章揭示了靈長類基因組演化歷史和表型適應性的遺傳機制。
西北大學說,靈長類動物具有複雜而多樣的社會結構,從愛好獨居的紅毛猩猩,到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白掌長臂猿,再到坐擁後宮的葉猴和群婚的食蟹猴,靈長類的“婚戀觀”和“交際圈”大小有著天壤之別。
是什麼樣的驅動力塑造了這種差異?這個問題,在西北大學團隊對亞洲葉猴的研究中得到了解答:他們的社會結構具有很強的系統發育信號,且受到歷史上環境劇變的深刻影響,並且記錄在他們的基因組上。
李保國說:“我們聚焦金絲猴研究二十餘年,利用GPS項圈、衛星遙感技術和社會網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長期野外跟蹤觀察,一直想揭開靈長類社會的神秘面紗。”
基於多年野外研究,團隊對秦嶺金絲猴社群內各個組織層面的空間聯署及個體遷移與擴散行為進行研究,發現金絲猴社會獨特的四層式社會結構:家庭、分隊、群組、社群。
齊曉光介紹:“在哺乳動物中,催產素和多巴胺具有強化母親與幼兒之間的紐帶的作用。寒冷效應引發它們的適應性變化,強化了母嬰間的紐帶,延長了寒冷地區奇鼻猴的親本撫育。同時,個體間的友好行為也得到促進,進而推動了單家庭群向重層社會的聚集。”齊曉光介紹。這一結果還得到了細胞功能實驗和行為學實驗的驗證。
能讓這麼漂亮的秦嶺金絲猴登上《科學》封面讓全世界看到,是齊曉光多年來最大的心願。
“源於喜愛,只是想要去探索動物的奧秘。這可能也是知識分子的一種本分吧。”
他不僅是勇敢的冒險家,更是堅定的追求者。
1999年,齊曉光加入了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師從李保國教授,成為秦嶺金絲猴野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幸運的是,他將自己熱愛的興趣與事業完美結合。
“我第一次看到金絲猴是在大一寒假,獨自徒步12個小時後,終於在秦嶺山的深處看到了它們。‘譁’的一聲它們從我頭頂蹦過,我被驚呆了,淺黃色的毛髮,淡藍色的皮膚,純淨的眼睛……它們太美好了。”這是齊曉光初次見到金絲猴的場景。“
喜歡它就會想要保護它。”這就是他堅持研究金絲猴二十餘年的初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