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營造一個更為健康的媒體環境,無論是媒體從業人員、教育機構、大眾亦或是執法單位,皆應對此課題有所警惕,理性地對待社會新聞,在製作、評論、轉發之前,先換位思考,確保所作所為不會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鍛鍊良好的媒介素養。
ADVERTISEMENT
在宗教、傳統文化思維等因素影響下,大馬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傳統,故絕大部分的家庭在性教育方面,或避而不談,或隔靴搔癢,或嗤之以鼻。
家庭教育都已在此較為私人的課題上有所欠缺,教育機制更是嚴重匱乏。
在中小學生對兩性議題好奇的年齡段,校方不僅沒有坦然正式地教授性知識,反而匆匆帶過。
媒體報道內容深度還需提升,僅對兩性議題進行表面的報道,無法深入論述這人人皆需面對的生理以及心理行為。
未成年的學生缺乏正規的學習渠道,便僅能從多姿多彩且較為自由的互聯網中,汲取相關知識,但其缺乏正統性,反而將形成嚴重的誤導。
筆者認為,在性的基本知識上都應對兩性給予平等的教育。並非只有女性需要習得生理期的原理以及衛生棉的使用方式,男性更應瞭解其中的理論知識和具備一定的實操經驗;相等的女性也應瞭解男性在生理期間的生理反應以及相對的處理方式如遺精等。
此外,長輩應對性行為、如何做好安全措施以及其將承擔的後果,如性病、懷孕、性創傷等,逐一向孩子們闡述,而不是搪塞帶過,在瞭解其中的利害關係後,協助他們做出理性的選擇。
若媒體亦積極推廣良好的性教育風氣,不僅有助降低未成年受孕的佔比,未成年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減少在此未知領域的忐忑不安,亦會更加具有自信心。
近年來,未成年受孕、棄嬰、性騷擾、家暴等議題愈加受到各方的關注,如若教育無法提供正規的信息,媒體作為極具社會影響力的第三方勢力,應正視此社會現象,並極力提供得以協助未成年者的教育型諮詢。
然而,當各式社會新聞爆發時,部分媒體往往會放大受害者的隱私、為博取目光而不斷地跟進芝麻小事的後續發展,讓相關事件不斷髮酵,最後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壓迫。
例如2021年艾因(Ain Husniza)在抖音平臺上揭露教師性騷擾一事後,卻遭受各方的譴責,甚至被告上法院,日常生活被嚴重干擾以至於最終需轉校、搬家。以此為例,可反映性騷擾的定義在馬來西亞仍極為片面,2022年通過的反性騷擾法案,方詳細地闡釋其所涵蓋的範圍。
至今,學校、工作場所處理性騷擾事件的程序欠缺透明化,媒體也沒有有效地宣傳法案的細則與重要性,無法為受害者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後盾和安全的社會環境。
從新聞裡他人惡意的評論中,亦可觀察到社會仍有著許多缺乏理性思考之人。當未成年者觀察其他發聲者需承受的代價時,會否造成沉默的螺旋,皆取決於媒體對此後續報道所使用語調以及態度,若媒體為發聲人提供一個強有效的平臺,從更深層面體現雙方的論述,反而將鼓舞更多相同遭遇的受害者或旁觀者挺身而出。
此外,近期備受矚目的“Sakit哥”事件,更是因媒體的大肆報道,使大眾僅能通過媒體的議程設置,迫使或引導前往閱讀,若是媒體再利用情緒化的標題,更是會引發公眾的熱議,從而達成一定的閱覽量。
媒體在社會輿論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應忽略新聞背後的現實意義,一味地提取新聞中的娛樂部分予觀眾,而應從新聞素質上有所提升,在報道中應對內容進行嚴格的篩選,選擇擁有社會意義的事件,且有效利用篇幅,在措辭上更為中立客觀,引導讀者思考社會現況,進而培養讀者的媒介素養。
如若持續性地任由讀者隨意地唾罵與批評,對社會事件的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馬來西亞的性教育不僅會停滯不前,更易往後退。
為了營造一個更為健康的媒體環境,無論是媒體從業人員、教育機構、大眾亦或是執法單位,皆應對此課題有所警惕,理性地對待社會新聞,在製作、評論、轉發之前,先換位思考,確保所作所為不會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鍛鍊良好的媒介素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