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
发布: 7:00pm 04/06/2023

方念华

主播方念华

Focus全球新闻

看板人物

不爱就散

台湾资深电视新闻主播

赖芳玉

自嘲跟傳說中一樣龜毛/主播方念華:細節處理好 比一切重要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陈啓基、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臺灣資深電視新聞主播方念華主持訪談節目《》14年,她說起幕後一件小事——特地請攝影師錄製了“如何別麥(麥克風)”教學影片給全組人參考。一般上,別麥後還要用膠紙粘好以免電線外露。可是每位來賓衣著布料不同,有的就是黏不起來,開錄前對光時麥線就露出來了。“你一定要注意到每一次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你才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對他(來賓)的體貼。”

ADVERTISEMENT

對別麥這麼小的事都如此要求,同仁會不會覺得龜毛(吹毛求疵)?“會啊,覺得果然跟傳說中的一樣。”自嘲一下,那個傳說中的方念華又正經起來,“能夠讓所有接受你服務的人都很有安全感地坐在那裡錄完,我認為這比主持人10個很棒的題目都重要!”

同是媒體工作者,設想自己若在方念華麾下工作,怕是不及格。除了沒想過別麥那件小事該如此周全,準備咖啡恐怕也不夠上心。她的標準是,在來賓到場前可事先探問咖啡喜好,是電視臺樓下的咖啡即可?還是指定要星巴克或路易莎?只為,貼心送上一杯對味的咖啡,受訪來賓的心情就不一樣了。她希望團隊“把最小的事情很衷心地徹底學會”。

最小、衷心、徹底、學會都是極致啊……

手握兩座臺灣電視金鐘獎的方念華,是臺灣有線電視臺TVBS的當家主播兼製作人,入行近35年。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五一勞動節期間隨程若石神父從臺北來到吉隆坡宣教,抽空接受《活力副刊》專訪。目前,她坐鎮主播臺的《Focus全球新聞》開播10年,主持的訪談節目《看板人物》14年,兩檔在速食時代定義下都是長青老牌節目。不過,她認為職涯成就不是獎座、收視成績或知名度,而是可以一直把細節處理好。

方念華是臺灣資深電視新聞主播,也是訪談節目《看板人物》主持人。
這十年,方念華坐鎮《Focus全球新聞》主播臺,卻從不認為自己無可取代。

90後00後大概很難想像幾十年待在同一領域、公司、節目是什麼情況。臺灣也是如此,方念華坦言團隊有很多二十幾歲的同仁做了一年就離職。她能理解,媒體基層多靠轉換環境提升薪水,二來年輕人普遍嚮往多方面成長,在同一個基礎工作反覆做到完美相對耗時。

她不是沒當過年輕人,只是認為每天都是全新的24小時,既然知道每一刻都可以被更新,那就去經驗變化。她特地用英文to experience輔助說明,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去感受、體驗那些細微變化。

把每件事情當作禮物

但她提醒,變化是降臨的,不是追求創造的。聽來有點被動,她解釋,因為牽扯到團隊,很多時候個人想做的未必是他人想做的事。因此,她不太設定目標,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完成某項計劃。“你不可能一個人成就任何事情,所以你非常執著去追求在多少時間裡要感覺到工作有變化,我覺得是自己捆綁自己。”

“就好比說,今年元月訪問到青霞姐,林青霞。”方念華親切又禮貌地稱呼說道,這十幾年來還曾透過蔣勳老師、丁乃竺小姐、賴聲川老師、前助理等多重管道,都沒成功約訪。去年底她在臉書刷到白先勇老師將出席林青霞的新書對談,本來劃過就算,又想反正幾番嘗試,為什麼不再試一次?最後,當然是在短時間內約成,完成專訪。

“經驗變化是說,當你把每一個事情當作一個禮物,在裡面不斷求新求變,當你真正向往的那個事情降臨了,你有很充沛的經驗馬上跑過去,設法擁抱它也好,抓住它也好。”

方念華心中期待了20年,終於訪問到林青霞。
方念華心中期待了20年,終於訪問到林青霞。

“每一次都不一樣”

她也是這麼帶領《看板人物》團隊,座右銘是“每一次都不一樣”——每集不同人物,這次做的30秒預告跟上一次也不一樣。方念華提醒,一旦把工作當作例常,一直按照一開始學會的方法重複執行,“那你就是一直重複你的60分,你會失去很多。”

經驗變化,讓方念華每天都戴上新的眼目去看待生活,一切就不容易視為理所當然,就能用比較謙虛的心去學習。“我覺得這種心情跟心境,才是成長和在職涯裡的發動機。”

走入小熒幕 學做新媒體

職涯長久持續,方念華坦言,並非一早計劃。當年她在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選的其實是與新聞最不相關的廣告組。1980年代中,臺灣還在戒嚴,報紙只有3大張紙,廣告是所有傳播媒介中最能發揮創意的了。恰好就在畢業後解嚴了,報紙張數變多,電視新聞時段增加,新聞產業突然多出很多空缺。當時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方念華應朋友之邀應考,才成為電視新聞記者。

回看職涯人生,又與臺灣社會、媒體產業變化的時代交錯著。90年代臺灣剛解嚴,政治變化多端,方念華採訪了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次辜汪會談(海基會辜振甫與海協會汪道涵),以及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的美國康乃爾大學之行。(李是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第一個到訪的總統,發表了“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公開演講)。她認為穩定性高,公司比較願意給予機會,才有機會採訪這些大事件。

跑了幾年政治線,她有感剖析能力不足,再前往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攻讀傳播碩士。畢業後又恰逢有線電視臺開臺,她加入TVBS至今。從業三十多年,臺灣媒體也從解嚴開放,到百花齊放且競爭激烈,到現在進入網絡轉型時代。方念華明白,以前學的新聞是注射理論,注射之後即產生效果,而現在網絡上所有節目類型都是按照行銷部門的數據反過來做定位、設計、發想跟投放,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迴路。“傳播媒體跟科技改變,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心情,要承認有很多我不會的。”

如此資深的她也承認,在自己專業的大眾傳播領域,有數位內容、行銷、互動這麼一大塊是不在行的。於是去年,這位傳統電視人走進更小的熒幕,經營起網絡節目《不愛就散》,與律師賴芳玉談婚姻議題。她就是想學習,請數位事業部同事、小編教她做節目,就連節目名稱都不是她選的。

傳統媒體面臨網絡轉型,方念華也嘗試網絡節目,與律師賴芳玉主持《不愛就散》。
傳統媒體面臨網絡轉型,方念華也嘗試網絡節目,與律師賴芳玉主持《不愛就散》。

沒有什麼人是不可被替代的

手上三檔節目,一是嚴肅的每日國際新聞,一是溫暖莊重的訪談電視節目,一個是親切的網絡節目。方念華並不覺得分裂,因為她並不把自己看作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就連14年來從未缺席的《看板人物》也一樣。

“我唯一的角色就是幫助他們能夠錄完,覺得很高興來到這個節目。”方念華認為,在電視圈要清楚認知,沒有什麼人是不可以替代的,就像她第一次播報氣象,就只是原來的主播趕不回,她必須馬上借衣服、化妝上陣。同理,就算有一天被告知換人播報,或節目就此結束,也覺得不需要任何理由。她比喻自己身上有無形的產權標籤,做的每個東西,產權都是屬於公司的,不認為節目是自己的,就不會患得患失。“患得患失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有安全感,我覺得安全感很重要。”

那辛辛苦苦做了節目,自己收穫什麼呢?她心裡有一衡量價值,就是做節目、播報新聞帶給觀眾的意義。不必是對他人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可以是僅僅提供觀眾分辨訊息、思考生活所產生一些意義。“你看了我的節目,這個意義是屬於你的,它本質就是這樣啊,這個意義是屬於你的,那我就是move on(繼續前進)。”

談起持久的新聞生涯,方念華授招,學習“經驗變化”,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感受變化,儲備自己。

後記:
專訪方念華,怎叫人不緊張?14年來她在《看板人物》採訪過多少名人、大師啊。我那緊張心虛的感覺就像自己要出什麼招,對方早已洞察。訪談結束,繳械似地坦白自己的憂慮,她親切安慰,“不會,我就是分享嘛……”

她還真分享了一段,採訪美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男主角Mr. Big(本名克里斯·諾斯),“我才是超緊張的,我又不是天天用英文跟人家閒談,而且對光跟audio(收音)、video(畫面)的時候,你一定要閒談,你不能就‘我們來rehearsal一下題目’,一定要閒談,所以連那個閒談你都要先準備要閒談什麼……”

嗯……都訪完了,我也不那麼緊張了。

更多文章:

昆蟲生態學博士轉行當記者/劉耀華用理性與感性寫環境新聞
畫家沙・克約/用畫筆為族人發聲 “原住民不是外來者”
品冠/秉持炙熱之心繼續走 音樂路上無懼新挑戰
南音傳人林素梅/南音絕不只是老人家的音樂
巖畫守護者蘇招月/追尋巖畫深邃之美與文明足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