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5日綜合電)最新數據顯示,隨著西方公司將業務遷至中國以外,中國在美國從亞洲的低成本進口中的佔比很快將跌至一半以下,這將是10多年來首次。
根據芝加哥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編制的年度迴流指數,美國為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所做的努力,加上美國買家變得對價格敏感,正在推動貿易轉向成本更低的替代亞洲來源。
ADVERTISEMENT
中國佔比年底恐跌破50%
報告共同作者範登博舍(Patrick Van den Bossche)表示,在美國從低成本亞洲國家(不包括日本和韓國)的進口中,“中國的佔比到2023年底,肯定會下降到50%以下”。
美國和中國都是彼此的最大貿易伙伴。根據上述年度迴流指數報告,雖然中國去年佔美國從亞洲進口製成品的比重達50.7%,但已遠低於2013年的近70%。
在中國出口比重減少之際,越南對美國的出口持續增長,過去5年內大漲一倍,過去10內更大幅提升兩倍。在美國人消費的亞洲產品中,印度、臺灣及大馬的比重也持續升高。
美中貿易緊張日益升溫
西方企業把製造業務遷離中國,一開始是受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及中國勞動成本升高的影響,然而在現任總統拜登上任後,美中貿易緊張日益升溫。
範登博舍表示,華盛頓新通過的一系列法案,包括通脹削減法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等,將持續吸引資金從中國迴流美國與墨西哥,特別是半導體制造和電動車電池生產等項目。
3月時,摩根士丹利便已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勞工成本提高、地緣政治緊張及人權議題,已推動其他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中“兩大經濟體的降低互賴,已導致關鍵製造業迴流、來自中國的進口移往東盟、印度及墨西哥”。
貨櫃量也反映美國進口地的改變。加拿大物流科技公司Descates的資料顯示,中國佔美國整體貨櫃進口的比率,在去年2月攀抵42.2%的高峰後,今年3月降至31.6%。印度的佔比從去年2月到今年4月則稍微擴增到4.1%,泰國提高到3.8%。
不過,範登博舍指出,就部分中國物品而言,其他製造地點想要取代並不容易,特別是化學品。
根據德意志銀行2019年的研究報告,在美國依賴中國的719種產品中,高達95%可以從亞洲其他地方獲得供應,剩下的38種物品“主要是化學品和相關物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