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05/06/2023

柔佛

老街

居銮

南峇山

石狮子

周刊专题

K-Lab

老建筑

居銮老街

孙福盛

陈玉璇

【大城小鎮/01】居鑾老街,活起來!

报道/摄影:本刊 白慧琪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兩條老街共有16尊石獅子,南峇街佔了13尊。

近幾年,提起居鑾不再只是、火車和咖啡,還多了石獅子、。那指的是火車鐵道旁的依斯邁街(Jalan Ismail)和南峇街(Jalan Lambak)兩排戰前建築物。假山牆上佇著姿態各異的石獅子,捱過戰火,經歷熱鬧喧囂,再伴著街道沉靜,近年甦醒。

當鎮守老街的石獅子被載入書籍、畫作、明信片,它們所屬街道的故事也傳開。那是居鑾一代人的記憶,一座小城的歷史片段。提煉出來的情懷能把人凝聚起來,回到這條街欣賞它的美,讓人感受居鑾好像不一樣了。或許,還能讓在地人多一份歸屬感、認同感。

ADVERTISEMENT

老街興起,會否又成一座商業與文化失衡的古蹟,抑或能夠在眾多前例中走出一條新路?

“精緻、典雅、高貴”,文史工作者孫福盛這麼形容居鑾老街建築物。位在依斯邁街(Jalan Ismail)和南峇街(Jalan Lambak),這兩排保存良好的歷史建築物建於1920至30年代。孫福盛眼中的精緻、典雅、高貴在於建築外觀的種種元素,葡萄、花串、家禽水禽浮雕壁飾,以及花卉、喜鵲瓷磚各有寓意,郡望堂號透露家族根源。這些都是“會說話”,能透露訊息的設計。

根據可考歷史,居鑾是於1910年代鐵道開通後開始發展的小鎮,當時經濟以橡膠業為主。聚落先是集中南北向的鐵道兩側,從火車站為中心擴張,往有山有水的東邊,也就是明吉摩河、南峇山方向延伸。居鑾許多建築物上寫上年份,依斯邁街和南峇街是1920至30年代,40年代戰後百廢待興,直到1950年代再沿豐盛港路(Jalan Mersing)拓展。隨人口發展,商業中心逐漸往北哈芝馬南區(Haji Manan)外移。從建築風格來看,居鑾的發展就像年輪,有紋有路地輻射出去。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居鑾老街的16尊石獅子,神態各異。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依斯邁街永春會館這一段店屋,是書香街,戰前時代有淡米爾私立小學、中華女校、培英學校和華僑學校。

說回老街,跟孫福盛從伊斯邁街中華一小旁的永春會館走起,壁畫畫的是他小學的模樣。50年代出生的他自認是“老街之子”,雖不在那條街上出生,但從上學、開書店到現在推廣老街導覽,都在那兒活動。

其實即便生活在老街,他也是到了四五十歲才開始對那兩排店面假山牆上的石獅子感到好奇。或許日夜相見,許多當地人到現在也未必注意過那些石獅子。至於盡心盡力推廣老街,孫福盛說那是2010年起的事。

這又要把目光再放廣些,從全馬的老街文化脈絡觀察。2008年,檳城與馬六甲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就近,柔佛新山的華族歷史文物館於2009年開幕,連帶將陳旭年街打造成文化街;2012年伴隨社交媒體興起,檳城喬治市的壁畫打卡風潮席捲全馬。相信很多人的家鄉都在那時不約而同發現和繪畫在地之美。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老街印跡”活動邀請國內外畫家透過手繪建築實測圖(Vernadoc),紀錄居鑾歷史建築物。
書寫居鑾,記錄它的故事

2010年,孫福盛應林氏宗親會之邀設計老街導覽。隨後,有本地、新加坡的團體到訪,每次接待外賓,他都重複說著同樣的故事。有人反映“記不了那麼多,可以寫下來嗎?”當頭棒喝提醒了他。2012年他成為居鑾文藝協會會長,提出“書寫居鑾”計劃,開始有目標和系統地著手研究,一步步紀錄、書寫居鑾的地方史。

十幾年來,他勤於訪問,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下地方建築、家族、社會活動。在他看來,那些受訪者才是帶有感情的歷史參與者。有時帶團導覽,參訪者提出問題,還會激發他更細緻地研究,讓他有感老街歷史發掘不完。而挑戰就是,講故事的人很多,但將之化成文字的人太少。至今,孫福盛已把手上的資料彙集成三本書,《蝠城遺事》、《石獅煙雲》和《蝙蝠飛起來了》。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魏利煌故居外觀還保留原始模樣,現為K Lab居鑾實驗室。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魏利煌故居窗臺下的彩色瓷磚,七隻喜鵲象徵七喜,富有濃濃年代感。

老建築會說話,理解過去才能走向未來

前述居鑾市中心的發展史,熱鬧商圈逐漸外移其實也反映著不同世代人的回憶,隨之散佈開來。一如孫福盛一輩六七十歲的長輩,求學和娛樂時光都在老街一帶。而四五十歲一輩,在老街的回憶主要是課後在路邊的小吃攤吃東西,其他消費活動都在後來豐盛港路另一側。再後來的80、90後,他們的青春多在哈芝馬南區了。說起來,老街原來並不是所有人的老街呢……

套孫福盛的話,老街雖然不是年輕人的回憶,但那些“會說話”的建築物訴說的不僅是小城發展的歷史片段,還包含年輕人祖父母的過去。他認為,理解過去,才能走向未來。

那麼居鑾老街興起,有什麼助力?根據新紀元大學學院中華研究博士生陳建發的研究〈老街印跡:柔佛居鑾老街之地方性及活化策略〉,2013年時任國會議員劉鎮東團隊舉辦“走,回老街過中秋”活動,“老街”概念開始成形。2018年明吉摩區州議員周忠信推出“柔中一線牽”策略平臺,老街被打造成其一特色旅遊定點,品牌概念更具體化。

明吉摩區州議員辦公室主任張義慧分享,2018年開始他們舉辦“老街印跡”活動,邀請國內外畫家透過手繪建築實測圖(Vernadoc)紀錄居鑾歷史建築物作品,部分作品懸掛在南峇街的廣日子(Kluang Days)。團隊也在依斯邁街門牌16號的魏利煌故居打造K Lab居鑾實驗室,作為社區活動中心。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建築物外還保留華僑銀行的舊商標,頂端的木製旗杆前後曾升起5面國旗,分別是大英帝國、中華民國、日本、馬來亞和馬來西亞。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美化提升後的老街後巷。

老街美化提升,新的店家進駐取代燕屋,當地人回來老街“喝茶”,遊客前來消費,老街漸漸活起來。現在的老街,保留著鄉團會館、營業數十年的老店,也有較為新潮的海南咖啡店和西式咖啡廳。

最重要的是,無論用作什麼用途,裡頭怎麼裝修,這兩排建築物的外觀已獲得憲報保障,必須保留歷史原樣。張義慧也說,舊建築與新行業並不相牴觸,重要的是讓年輕一輩留意到歷史建築物的價值,認知到一旦拆掉就無法重建。

K Lab志工陳玉璇認為,居鑾其實一直都有不同領域的人在做著凝聚或推廣居鑾的事,只是各路人馬分散。提出老街概念後,人重新聚集起來,集結力量。對此,張義慧表示議員辦公室扮演的是帶頭角色。向橫,對不同族群推廣老街,例如石獅子明信片就印有多個語言;老街美化後,也有馬來族群到後巷拍攝婚紗照。向上,對地方政府、州政府爭取資源,在社區與政府間協調。例如,他們爭取到撥款,在老街建築物安裝古色古香的路燈,未來也計劃為石獅子安裝聚光燈,在夜裡呈現另一種風采。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南峇街以南峇山為名,而戲院街當然以建國戲院為名,後者已拆除建成文雅大廈。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孫福盛自認是“老街之子”,除了不是在這裡出生,從小到大的生活都與老街離不開關係。

復活老建築,重新凝聚人氣

把老街的歷史文化底蘊提煉出來,多少喚起在地人對家鄉的情意結。孫福盛、張義慧和陳玉璇都發現,在外地求學、工作的居鑾人,都挺積極回來參與響應圍繞老街的相關活動,似乎為家鄉的變化引以為榮。

但居鑾畢竟是座遊子城,與柔佛州許多二線城市一樣,年輕一代多往北吉隆坡或往南新加坡發展。張義慧坦言,打造老街品牌和精神,並沒有遠大到要吸引青年迴流,但起碼淬鍊出“認同感”,心念居鑾。

歷史建築物,與其空置荒廢,不如注入新生命。陳玉璇說,老街的店面要夠多元,才能吸引人前來,停留時間長,維持著人氣。如今顯然已讓老建築復活,那下一步又要擔心過度商業化會否破壞當地的地方特色,淪為與其他地區老街價值無異的空殼。對此,張義慧坦然以對,認為地方特色與商業活動,兩者平衡有其自然定律,擔心不來。

陳玉璇也坦言,州議員辦公室帶頭整合後,下一步應該交由社區自發接棒老街的文化推廣活動。老街畢竟是居鑾人的老街,由社區自發發揮想像,投入心血做生意、辦活動都好,才是有機的運轉模式。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永春會館旁的壁畫,畫的是孫福盛上學時的校景。
【大城小镇/01】居銮老街,活起来!
居鑾的喝茶文化很盛,逛完老街,就跟孫福盛去呷口咖啡或茶。

相關文章:
【大城小鎮/02】老建築新靈魂,喚醒老街的舊記憶
【大城小鎮/03】回鄉──延續羈絆,重新連結人與地


延伸閱讀:
【大城小鎮/01】破落的柴埕,承載金門人拼搏的故事
【大城小鎮/02】小小柴埕,香火旺盛
【大城小鎮/03】繁盛不再,人跡稀少,再造柴埕尋出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