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他自己笨咯!”
ADVERTISEMENT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一個巴掌拍不響。”
“女孩子不要穿太短。”
“如果不是她自己願意,怎麼會被拍到?”
“為什麼要等懷孕了才去舉報強姦?”
“我不信,除非讓我看到照片。”
上述的言論是不是很熟悉?
一些詐騙、強姦、性侵、私密視頻或照片遭洩露等相關新聞下,總能看到類似的評論,總是不乏檢討受害人的聲音。
為什麼做錯事的人明明是施害者,受害者卻成為被譴責的一方?這對她們來說,公平嗎?
然而,諷刺的是這恰恰是人們心底追求“公正”的結果。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黃玲玲
臨床心理治療師黃詩筠提到,在一件社會事件發生後,之所以會出現“受害者有罪論”的原因有5個:
1.“公正世界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Melvin Lerner)曾提出“公正世界理論”(Just-World Theory/Hypothesis),指人們會有普遍的期待,覺得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因此壞事不會降臨在好人身上;反之,如果一些壞事發生在某人身上,那某人必定是做了壞事導致的。又或者是事未如願;或得不到應得的回報,這就意味著你做什麼事情造成的。
“這樣的錯誤認知,會讓人們自然而然將此觀念套在受害者身上,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不是譴責加害者,而是反過來指責受害者。”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幾句俗語:“蒼蠅不叮無縫蛋”、“一個巴掌拍不響”等等,便詮釋了“受害者會受到傷害,本人肯定存在問題”的錯誤概念。
“當有的人抱持這種錯誤觀念,反過來譴責受害者時,就會造成二度傷害。”
根據“公正世界理論”,當發生劫殺案、強姦案等惡性的事件時,人們不希望自己遭遇這些事情,因此會產生一些心理防衛機制,認為自己控制不了罪犯,但受害者的結果是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於是反向推演,只要自己不重複“受害原因”就能避禍。比如:
“那些人就會產生錯誤認知來建立安全感,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所以會反過來歸咎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2.“完美受害者”理論
人們往往會要求受害者必須是完美無瑕的,但凡受害者的行為不夠完美,加害者的責任就被忽視掉。例如強姦案的受害者,倘若是一名為了生計在夜店當服務員的單親媽媽,看客們可能會認為夜店本就是風險高的場所,遭遇到強姦或性侵併不稀奇;又或者是工作那麼多,偏偏選當夜店服務員,這是活該。
“受害者的職業讓他們無視了她被強姦或性侵的事實,反而放大、檢視她的私人生活,進而人身攻擊。即使她的職業是性工作者,只要她不願意,性侵還是性侵,仍然是一種犯罪。”
3. 看客心理
許多媒體、網民是抱持“看客心理”,如同追看電視劇一般看待這些社會事件。他們對於事件內容感興趣,卻並不會去理解事件的主人翁本身,或事件的性質,沒有感同身受、共情受害者的想法,只注重事情本身。
直白而言,也許帶著“幸災樂禍”看熱鬧的心態發表許多主觀評語,導致當事人更受傷。
“因為她覺得周圍的人沒有理解她、體會她、協助她,沒有人感同身受,反而用負面的角度攻擊她。”
4. 從眾心理
少數人會附和大部分人的立場,避免自己成為被排除在外的“異類”。像出席社交場合,儘管一些人自己不煙不酒,只要飯局上大多數人煙酒不忌,基於社交壓力,他也會隨大流,勉為其難地抽兩口煙,小酌兩杯,避免顯得自己格格不入。
因此,有時候媒體或網絡上出現此類的內容和言論,即使本人對此事毫無討論的慾望,為了融入人群,會選擇加入討論,並且出於迎合的目的,往往發表眾口一詞的言論,哪怕並非本人的真實想法。
“一般是缺乏獨立思考,自信心不足的人比較容易跟隨,人云亦云。”
5. 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他在《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中詳細說明他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顯示出一些普通人在特定的環境底下,人品、思想和行為會產生轉變,且集體釋放出“惡”的一面。
而這項斯坦福監獄實驗,最終在為了防止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不得不在第六天終止。
黃詩筠認為,上述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現今網絡霸凌狂歡現象的肇因。
(一)集體的行動可分散個體的責任,抱著“反正人人都在做,為什麼我不呢?”的心態行事,認為大部分人都在做,即便有錯也不止我一人錯。
“如果一個人做,所有責任就落在一個人身上。可你想像一下,一群人集體去搶劫、集體去攻擊一個人的時候,沒有明確的責任人,罪責全分散了。”
(二)由於是集體狂歡,罪惡感和負疚感會大大下降;
(三)網絡的去識別化,讓任何人可以藏在虛假頭像、虛假姓名的皮囊下,推卸掉原本該承擔的責任。於是隨心所欲地發言,哪怕暴力、色情、猥瑣都無所畏懼。
(四)群體情緒化,因為大家都在做相似的事情,於是會互相強化和認同彼此的行為,聽不進外來的意見,也因此會無意中做出超越道德底線和界線的東西。例如引發社會關注的事件裡,涉及未成年的視頻或照片,出於保護未成年的原則,本不該傳播發散。
但是,由於大多數人認為照片早就傳開,不發圖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反正大家都在轉發,只有我不轉發又有何區別?於是將“不該”拋諸腦後,加入這場分食吸血未成年的狂歡盛宴,對圖中人大肆撻伐、嘲笑、意淫。
不妨假設網絡實名制,規定必須使用真實頭像,有多少人還會說這些話呢?他們敢讓家人、妻兒、親友看到這些評論嗎?如果事件中的主人翁是自己的親友,他們仍能說出這些話嗎?
別當吃瓜眾,要做破局者!
韓劇《模範出租車》裡有這麼一段劇情:
一名女大學生與男友的私密片段被男友傳到網上後,除了遭受到異樣眼光,網絡譴責她愚蠢的評論、猥瑣淫穢的發言,化成根根稻草壓在她身上。無論她含淚舉報多少次視頻都不得要領,因為網民的不斷傳播讓這段視頻猶如癌細胞一樣不斷再生,最後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有意傳播視頻的男友,錦衣玉食地過得非常滋潤,沒有人譴責、沒有因此承擔任何責任,一直到最後才遭到男主角金道奇的懲戒。
可惜,很多時候現實生活裡沒有金道奇。加上如今攝像頭無所不在,偷拍偷窺防不勝防,誰又能保證自己或身邊的親友不會成為受害人?
黃詩筠說,遭遇創傷事件的人或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無法自控地回想起事發過程,然後噩夢連連,憂鬱焦慮,對受害人的睡眠、生活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後陷入杯弓蛇影的狀況等等,可長達50年或以上。
“此時的受害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會變低,甚至會自責,覺得是自己的錯。”
在這樣狀態下的受害者還不斷地遭到網民的抨擊、指責,愈發認為是自己做錯,而非加害者,身心狀況會更糟糕。因此,除了當事人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那作為普通人,作為圍觀者的我們,如果不願意做那壓垮受害人的稻草,可以做什麼?
“我們並非當事人,要尊重事實。我們不清楚事件的前因後果,所以抱持中立的心態看待,不要作出主觀性的評判和攻擊。有些性侵受害者,事發後選擇隱忍隱瞞,是擔憂一旦事情曝光,自己成了被譴責的一方。”
她說,做了壞事的人才須要被懲罰,願意揭發真相的受害者應給予鼓勵、讚賞,旁人不該再傳播謠言和視頻、圖片以及人身攻擊,這其實是一種公民意識。
也許我們可以做一個“破局人”。
在充滿指責、猥瑣的評論裡,發出支持受害人的聲音,出言制止,就能突破盲點,矯正輿論風向,讓受害者不再受到二度傷害。
你,準備好做一個“破局人”了嗎?
相關稿件: 【詐騙實況/02】遭遇詐騙,你一定要這麼做! 【無人機飛安/01】體積雖小衝擊力大 無人機一飛限沖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