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晚年做好安排這碼事,是要在年輕或中年就開始,不要以為可以臨渴掘井。
ADVERTISEMENT
第17屆海外華文書市在吉隆坡正熱鬧的進行著,它是一年一度的愛好閱讀者的嘉年華會,也是本地作者推出新書、國外出版社和國外作者介紹近作的舞臺。主辦當局幾乎每晚都在活動舞臺區安排一位大咖作家辦讀者見面會,9天就有9位大作家,加上一場重點名家演講,9天書展總共有10位港臺華人讀書圈子裡著名的作家登場。
無獨有偶,今年的10位作家當中有5人不約而同都是書寫(或曾書寫)與生命教育、生死課題、晚年長照有關課題的作家。陳志金是每天與死神拔河的加護病房主診醫生,他談“死亡邊緣教會我的事”,馮以量是談死亡悲傷輔導和家庭關懷,宋慧慈“痛痛的悲傷”談如何陪伴丈夫走完癌症人生、大師兄是寫殯葬故事的作家,甚至本屆書展最重頭的作家龍應臺,近期也是遷居鄉下,陪高齡的失智母親,並寫《天長地久》。
竟有半數都是寫生命教育課題的作家,顯見生死話題是越來越普及,馬來西亞人也開始意識到除了幼兒教育、親子教育之外,父母輩和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重要的。
在這方面,日本和臺灣已經很早察覺,而且政府也為國人規劃好很多協助老人的設施。相較之下,馬來西亞的起步遲很多,政府這方面的資源極少。
大約十多年前,星洲日報《活力副刊》設立了每星期四見版的〈黃金歲月〉版,希望大家關注樂齡者;因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馬來西亞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老齡化社會”到來時所應做好的準備,實際上,隨著樂齡人口逐年增加及少子化的衝擊,大馬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馬來西亞老人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長者照護也將會是未來的市場趨勢及專業。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預測,我們將在2030年可被稱老人國,因為逾60歲人口將達15.3%──這樣的日子,近在眉睫。
多年後,副刊把這版“升級 ”為〈愛長在〉,因為經過觀察,發現樂齡者的問題也涵蓋家庭長期照顧、老人失能、臨終關懷等實際問題。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如果沒有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護,老人無法過有素質的生活;而家庭照顧者在長期照顧壓力下,也需要一個釋放情緒、舒緩身心的管道。
於是我們也成立了〈馬來西亞家庭照顧者互援會〉臉書專頁、〈心靈咖啡館〉臉書專頁,以及多場的大小講座、紙上活動,讓家庭照顧者可以互相打氣、抒發心聲。
然而,我們涉獵越深入,越發現馬來西亞在老齡者照護方面的資源不足。我們還得從教育、培訓、宣導、推廣等方方面面去努力。
五月份開始,我們毅然再次升級,除了加強宣導之外,也增加“人文與培訓”方面的工作──於是《星洲日報》、富貴集團和新紀元大學學院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資源結合,組成鐵三角組合,向社會發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呼聲──而且,我們希望要重新詮釋“老吾老”的現代意義。因為現代長者的心態和過去的老人不同,“孝道”也必須順應時代改變而調整。
與此同時,〈老吾老〉也推廣和增加有介護意義的照顧老人技巧課程,並提早訓練更多家庭照顧者。讓這群學習過照顧老人技巧的有心人成為推動家庭照顧計劃的種籽。
眼看最近報章,不乏家庭照顧者長期照顧老人的高壓力下出現精神狀況、臥病老人不堪長期受折磨而自殺,甚至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雙自行了結生命等社會悲劇,令人無比感嘆。老人問題是個包含了生老病死的生命大課題,只是很多人壯年時都沒有為晚年生活做好預算和安排,等到警覺時,本身已經是垂老矣矣。
為晚年做好安排這碼事,是要在年輕或中年就開始,不要以為可以臨渴掘井。
〈黃金歲月〉旨在喚起注意,〈愛長在〉旨在關注家庭照顧和臨終者的心理安撫;而〈老吾老〉會注重詮釋孝道的人文新時代意義,且在培訓家庭照顧者方面努力。〈活力副刊〉每週四突顯這方面的內容,因為我們相信現在刻不容緩。
這一路繼續走下去,期待有更多讀者同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