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平臺通常會優先考慮高參與度(high engagement)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通常是由憤怒、恐懼或憤怒等情緒反應驅動的。
ADVERTISEMENT
老馬和老慕再度合作,在社交媒體上又招致極大的兩極化意見。
一些當年吹捧老馬的臉書友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得失望和憤怒,甚至不乏詛咒;但另一邊的友族朋友TikTok賬號,則樂見有強大的反對黨制衡,有些則更激進的認同捍衛馬來人的論述,兩方完全是不同世界的看法。
這就是媒體和演算法的運作,優先考慮符合用戶現有偏好和信念的內容,從而產生“過濾氣泡效果”(Bubble Filter Effect),換句話說,你在社交媒體看到的信息就是不斷的孿生和延伸相似的信息。
舉例,你在你的社交媒體賬戶點擊過“老馬應該要退休”之類的文章、圖片或視頻,就會不斷出現類似的信息,讓你確信“大部分人”都是跟你持有同樣的觀點。
這就導致我們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具有強烈偏見的人,極端點的人甚至長期接受單一的偏見意見,無法接受或抗拒任何與他不相同意見的人,活在一個呼應他自己的世界裡。
如果我說,在馬來社交媒體如今的世界裡,馬哈迪和慕尤丁不但不是罪人,而且還蠻受歡迎且有可能奪下接下來的數個州政權,你可能很難接受且有1萬個你自己的理由來駁斥,甚至unfriend我。這就是社交媒體的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強化自己的現有觀點和排斥不同觀點。
在你自己的回聲室裡,你只與思想相似的人互動,而不與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加上社交媒體碎片與片面訊息的特性,更加劇社會的分歧和缺乏理解,剩下的就只有用戶的情緒,潮語解釋就是“真相不重要,重要是我爽不爽”。
美國臉書數據專家克米爾(Kramer)的科學研究表明,通過操縱用戶的臉書帖子可以發生情緒傳染,而情緒傳染可以放大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影響決策過程,並塑造集體行為。社交媒體平臺通常會優先考慮高參與度(high engagement)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通常是由憤怒、恐懼或憤怒等情緒反應驅動的。
身為用戶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你被驅動情緒的時候,冷靜片刻不需馬上評論回應(畢竟你不是新聞工作者搶時間點),主動找尋更多可靠的訊息來源,而不要依賴單一的訊息來源,至少避免自己成為國王的新衣,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