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是砂拉越河沿岸的老村鎮,近年蓬勃發展,地貌隨之迅速變化,許多昔日的農耕地和荒地已經變成商業區和住宅區,人口不斷湧入這個地區。老石角印象必然在變遷裡被稀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對石角一地之掌故進行更多的記錄,是必要的工作。
就地理位置而言,石角正好介於古晉和石隆門之間。然而相較於古晉和石隆門,石角在歷史上的記錄太少。
ADVERTISEMENT
石角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溪流也多,復有砂拉越河提供了運輸的便利,非常適合農耕活動。因此,石角發展出12個港門——也就是村落,其中10個港門還建有學校,可見其時人口之眾,農貿活動之發達。
近日到石角與梁惠劍老師共進早餐,他甫從教職退下,目前熱衷從事石角地區的文史調研。梁老師也為我引見賴雙利老先生,是金珠盛港門的在地人。雖然已經八十高齡,但見賴老精神矍鑠,體力過人,忙於社區和學校工作,聊起社區典故時神采奕奕。
在梁老師的安排下,當天到金珠盛走走,也參觀了當地非常重要的永文宮。多數古晉人未必具體知道金珠盛的位置,但是對這個地名大概也不會陌生。相傳早年當地產出的胡椒質地特別好,結實累累,而且胡椒粒色澤有如金珠,是故有了這個地名。路牌上的官方地名寫著KIM CHOO SHIN,是“金珠盛”的客語發音,說明這裡的農民以客家人為主。
慈悲娘娘顯靈,救苦救難
永文宮供奉著慈悲娘娘,其由來有一段古。相傳百多年前先民南來之時,石角曾經暴發一場嚴重的瘟疫,很多人死於非命,唯獨有一位莊姓村民豁免遇難,從瘟疫中痊癒。原來莊氏南來前,在故鄉的慈悲娘娘廟裡進香求平安,求得一包香灰,隨身帶到南洋。身染瘟疫時,他猛然想起這包香灰,於是將少許香灰調入清水中服用,結果竟不藥而癒。這個消息傳出後,很多人登門求賜香灰,大家服用後也都痊癒了,最終瘟疫就這樣結束了。以上這段典故,記錄在《公廟掌故與神壇》(李振源著)一書中。
地方上的人都將此事視為慈悲娘娘顯靈,於是就在金珠盛現址建起永文宮,答謝娘娘救苦救難。這座木板小廟,後來又由不同的善信請來了其他神明的神位。
《公》也記錄了另一則傳說。20世紀初,白人拉者接獲情報,指金珠盛窩藏著中國三合會的成員,而且矛頭直指永文宮。拉者一聲令下,派出軍警沿水路抵達金珠盛,闖入永文宮抱走神明金身、香爐和題匾,準備帶回古晉研究。豈料這些軍警往回還沒走到渡頭,就個個腹痛如絞,無法前行。帶頭的軍官意識到事情不簡單,為免釀成更大禍事,趕緊下令將金身等歸回原處,說也奇怪,腹痛者立馬痊癒。軍警趕緊撤退,此後不敢再來犯。當地民眾鹹認,這是慈悲娘娘顯靈,大發神威。
根據當地的記錄,永文宮也曾經住進一位秀才,當地人尊稱其古云伯。古云是一位客家人,日常除了協助打理廟務,也辦了一傢俬塾“振東學堂”,並以客語教學。1937年,私塾提升為“振東學校”,戰後正式註冊並且易名為金珠盛中華公學,辦校至今學生逾百,是教育部認可的“愛心學校”。有關古云其人的事蹟,可惜記錄不多。
增建永樂宮,葷素分家
在1940、50年代,還有一位名為蕭自生的法師也成為慈悲娘娘的乩童,開壇多年助人無數,也使得永文宮香火更為旺盛。又過了20年左右,鑑於慈悲娘娘茹素,而其他眾神持葷,供奉一堂似有不妥,理事者乃決定在永文宮增設一座偏殿名“永樂宮”,供奉太上老君、元天上帝、真君大帝、協天大帝、五顯大帝、三山國王和大伯公公,自此葷素分開,便於善信膜拜。
永文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2013年,新廟更為氣派。廟側有一座寬敞的雨蓋禮堂,很適合籌辦各種社區活動;廟後方偌大的空地進行了園藝美化,種植果樹和兩棵菩提樹,另有一座十二生肖公園,公園尾端則建起一座小佛堂,如來佛祖的金身居中而坐。賴老希望這個地方,可以作為金珠盛的社區活動中心,也可以作為咫尺之遙的金珠盛中公教學之用。
我特別留意新廟筆直的主樑,從賴老口中得知這是一根樟木,長度逾30呎,兩端各捆上紅布。這根樟木是賴老和弟弟從山裡找來的,據說尋找過程也有點玄,兩兄弟入山找到天色將黑,也一無所獲,本想放棄,豈知就在準備摸黑離開之際,就偶遇這根直挺挺的樟樹。
看來,這又是一次慈悲娘娘的指引。
延伸閱讀: 蔡羽/從五腳基唱起藝聲 蔡羽/世紀米荒的挑戰 蔡羽/變成廢紙的香蕉錢 蔡羽/砂拉越也有港主制度 蔡羽/畢達友的竹文化 蔡羽/古晉海港局與丹那布迪港口 蔡羽/土地舌頭上的征戰故事 蔡羽/古晉機場的起降歲月 蔡羽/山都望再發現之旅 蔡羽/書香穿越時空而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