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臺北13日電)中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官方接連出手試圖挽救頹勢,最新的政策是投入人民幣73億元(約47億令吉)以工代賑,預計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相關辦法強調“能用人工儘量不用機器”惹議。
ADVERTISEMENT
中國4月份16至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20.4%,創歷史新高,顯示青年失業率飆高問題難解。另據中國人社部估算,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包含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學校)將達到115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求職市場情形將更加嚴峻。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12日發佈,為了加快推動以工代賑的項目實施,並帶動困難群眾就業、增加收入,已經投入2023年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達人民幣73億元,共支持了2000多個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公告並提到,這項政策預計可以協助20萬的農村脫貧人口、易返貧者與返鄉農民工人“在家門口就業”,每個人可增加約1萬元收入。後續將會盡快下達2023年度剩餘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充份發揮以工代賑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作用。
這項以工代賑計劃是根據發改委於今年2月時修訂,並於3月正式上路的“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執行。全文共8章節52條,強調加強協助困難群眾就業、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然而這項辦法中要求各地方以工代賑專案的業主單位、施工單位,“能用人工儘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儘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引發不少批評。
據《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這樣的政策令不少中國民眾質疑,認為是“用勺子挖土”、“退回原始社會”,而且在中國已建成了大部份所需的基礎設施情況下,許多計劃沒有必要,而且更可能造成經濟浪費。
報道引述專門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學者羅斯高(Scott Rozelle)分析,在過去幾十年間,“以工代賑”曾受到農村勞動者歡迎,然而隨著經濟變得更加以服務為導向,農村勞動者對於耗費體力的工作可能沒那麼感興趣了。
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認為,這類計劃並不以提升效率為重點,只是一種賑濟的形式而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