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国际头条

|
发布: 9:39pm 13/06/2023

中国

习近平

《华尔街日报》

双循环

中国

习近平

《华尔街日报》

双循环

华尔街日报:频繁提“极端情况” 习近平为中陷冲突作准备

明报:习近平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作准备
6月7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这是他在呼和浩特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照片)

(香港/台北13日综合电)国家主席日前提出“极限思维”、“极端情况”及“风高浪急惊涛骇浪”说,引起揣测。

分析,这些词语是暗示紧张局势可能升级,代表习近平正加紧为中国可能陷入冲突未雨绸缪。

ADVERTISEMENT

《华尔街日报》称,在美中竞争加剧之际,习近平半个月内两次要求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是在暗示紧张局势升级的可能性。

防范“全球脱钩”最坏打算

香港《明报》发表文章也指,习近平上周在内蒙考察时,在“”议题上提出了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是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彻底脱钩”作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习近平5月30日主持召开中共20届中央国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他6月7日视察内蒙古时则说,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正常运行。

学者:“极端情况”意味“战争的危险”

《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学者金灿荣直言不讳地向《环球时报》解读,习近平提到的“极端情况”,正意味着“战争的危险”。而中国时事通讯创办人利明璋也指出,习近平的用词代表风险意识、危机感及做准备的必要性明显升级。

透过习近平在2022年10月中共20大进入第3个总书记任期后的多次发言,说明中国未来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大降低对外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在地缘政治方面具有韧性”的经济体。

高层已受命制定相关计划

报道提到,为中国政府提供咨询的政策顾问表示,最近频繁提到“极端情况”,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使决策者和地方领导人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但对一个以出口为传统成长动力,且依赖西方高科技的经济体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些政策顾问直指,习近平的长期经济顾问、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及现任副总理何立峰等高级助手,已受命制定相关计划,以便在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冲突而被大举制裁下,中国能保持经济发展。

报道认为,习近平这一表态反映出,在他视为“神圣使命”的“最终统一台湾”的问题上,来自美国的挑战加大。

“极端”成新口号

这则报道称,“极端”正成为一种新的口号,且在地方政府层面出现。根据官方发布的资讯,从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内陆的湖南省的地方领导人,都表示要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但没有详细说明。

报道提到,中国一方面为紧张局势恶化的可能未雨绸缪,一方面努力与外国商界和美国修复关系,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表明,习近平“不会冒险”。

《明报》在周二刊登文章也指出,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他在参观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之后表示,“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文章表示,由此可见,习近平所说的“极端情况”是指“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因此,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内循环)为主,也就是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彻底脱钩作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文章并指出,上述“纪实”把应对“极端情况”的举措当作“首先”之事和“治本之策”,说到“别人不给我们开门”时,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这就有点主动为之的意味。

指将成为施政新常态

据分析,“内循环”产生的背景是冠病疫情爆发初期,但在疫情3年后开放的今天,美国和西方世界又以“去风险”为名掀起一波与中国产业供应链的脱钩潮,所以,习近平眼中的“极端情况”并未完全解除。
文章认为,以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来看,应对“极端情况”的防风险措施,成为日常施政的新常态不足为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