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国际头条

|
发布: 9:39pm 13/06/2023

中国

习近平

《华尔街日报》

双循环

中国

习近平

《华尔街日报》

双循环

華爾街日報:頻繁提“極端情況” 習近平為中陷衝突作準備

明報:習近平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脫鉤作準備
6月7至8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這是他在呼和浩特聽取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彙報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照片)

(香港/臺北13日綜合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提出“極限思維”、“極端情況”及“風高浪急驚濤駭浪”說,引起揣測。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些詞語是暗示緊張局勢可能升級,代表習近平正加緊為中國可能陷入衝突未雨綢繆。

ADVERTISEMENT

《華爾街日報》稱,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習近平半個月內兩次要求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是在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

防範“全球脫鉤”最壞打算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也指,習近平上週在內蒙考察時,在“雙循環”議題上提出了應對“極端情況”的準備,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鉤”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習近平5月30日主持召開中共20屆中央國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說,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而他6月7日視察內蒙古時則說,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正常運行。

學者:“極端情況”意味“戰爭的危險”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學者金燦榮直言不諱地向《環球時報》解讀,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正意味著“戰爭的危險”。而中國時事通訊創辦人利明璋也指出,習近平的用詞代表風險意識、危機感及做準備的必要性明顯升級。

透過習近平在2022年10月中共20大進入第3個總書記任期後的多次發言,說明中國未來5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大大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在地緣政治方面具有韌性”的經濟體。

高層已受命制定相關計劃

報道提到,為中國政府提供諮詢的政策顧問表示,最近頻繁提到“極端情況”,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使決策者和地方領導人在這方面加倍努力。但對一個以出口為傳統成長動力,且依賴西方高科技的經濟體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這些政策顧問直指,習近平的長期經濟顧問、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及現任副總理何立峰等高級助手,已受命制定相關計劃,以便在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發生衝突而被大舉制裁下,中國能保持經濟發展。

報道認為,習近平這一表態反映出,在他視為“神聖使命”的“最終統一臺灣”的問題上,來自美國的挑戰加大。

“極端”成新口號

這則報道稱,“極端”正成為一種新的口號,且在地方政府層面出現。根據官方發佈的資訊,從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內陸的湖南省的地方領導人,都表示要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但沒有詳細說明。

報道提到,中國一方面為緊張局勢惡化的可能未雨綢繆,一方面努力與外國商界和美國修復關係,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表明,習近平“不會冒險”。

《明報》在週二刊登文章也指出,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他在參觀呼和浩特中環產業園之後表示,“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文章表示,由此可見,習近平所說的“極端情況”是指“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因此,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內循環)為主,也就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鉤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文章並指出,上述“紀實”把應對“極端情況”的舉措當作“首先”之事和“治本之策”,說到“別人不給我們開門”時,不但要“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這就有點主動為之的意味。

指將成為施政新常態

據分析,“內循環”產生的背景是冠病疫情爆發初期,但在疫情3年後開放的今天,美國和西方世界又以“去風險”為名掀起一波與中國產業供應鏈的脫鉤潮,所以,習近平眼中的“極端情況”並未完全解除。
文章認為,以習近平的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來看,應對“極端情況”的防風險措施,成為日常施政的新常態不足為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