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分配出現鴻溝,鄉區仍面對醫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首相安華日前承諾公共服務局將會繼續為醫學、藥劑和牙科系學生提供贊助計劃,讓學生和家長鬆了一口氣。早前首相署(沙砂及特別事務)部長阿米佔指出,由於2026至2030年有大量醫務人員湧入,衛生部已停止對公共服務局在醫學、牙科和藥劑方面的贊助,而此前獲得公共服務局資助的學生會繼續得到贊助,直至2027年。
ADVERTISEMENT
雖然停止醫學、牙科和藥劑方面的贊助,可讓公共服務局為其他領域的學生提供更有效的資助(贊助1名醫學生的費用,相當於贊助10名其他領域學生的費用),但如此一來,家境清貧的優秀生將無法負擔昂貴的醫學系學費,不能一圓醫生夢。而較後,首相作出的承諾,重新點燃他們的希望,讓他們得以繼續踏上夢寐以求的學醫之路。
問題似乎解決了,但另一個糾纏我國醫學界已久的疑問,卻還沒有劃上句號。到底我國的醫生是否過剩?當局之前就是以這個理由停止醫學、牙科和藥劑方面的贊助。據阿米佔所言,在獲得公共服務局贊助的學生中,2023年預計有1774名醫學生、69名牙科生和296名藥劑生畢業,另有2029名醫學生、68名牙科生和184名藥劑生會在2024至2027年畢業。
其實,國內醫生過剩的爭議,並非新鮮事,這些年來不時有人提起。2006年,時任衛生部長蔡細歷曾預測我國在2014年會出現醫生過剩的現象;2017年,馬來西亞醫藥協會促請私立大專院校,限制招收醫學系學生,以緩和醫生過剩。而後來衍生出來的合約醫生制度,似乎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醫生過剩的問題。
不過,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一方面我們看到醫生過剩的種種數據,另一方面卻又聽說醫生短缺。對於當局指醫生過剩,合約醫生罷工組織(Hartal Doktor Kontrak)作出反駁,指這並不能反映本地醫療機制嚴重缺少醫護人員,以及病患日愈增加的事實。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相?
我們不能只是以人口和醫生比例為標準,來判斷醫生是否過剩,也要考慮到醫生的分佈,以及他們的專業。目前普通醫生很多,可是專科醫生卻不足,這也算是一種短缺。另外,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分配出現鴻溝,鄉區仍面對醫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再者,也要考慮到人口結構的變化。基於我國人口逐漸老化,對醫療的需求會越來越高,當然也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與此同時,亦不能忽略病人求醫的選項。據悉,國內約有7萬名醫生,當中55%是在政府體系服務,其餘在私人界,不過80%病人卻是到政府醫院或診所求醫,這造成政府醫院負擔繁重,人手吃緊。從這個角度,橫看豎看都看不出“醫生過剩”的狀況。
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不能任由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政府當局須與相關利益者深入商討,並妥當地進行長期規劃,以確保國內有足夠(非過剩)的醫生為群眾服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