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当下的氛围无法对性少数群体做出让步。然而,我们可以用同理心,减少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与污名化,避免引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骄傲月”落在每年6月份,旨在促进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LGBT),或性少数群体的接纳。
ADVERTISEMENT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由于被社会污名化和歧视,性少数群体患上忧郁症的风险与自杀倾向比起异性向人士更高。
《BMC精神病学》的一项研究对214,344名异性恋者和11,971名非异性恋者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有自杀念头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是异性恋者的两倍;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的风险至少是异性恋者的1.5倍;滥用酒精和毒品的风险也高出了1.5倍。
《JAMA》的另一研究寻访了中国的89,342名年轻成年人(平均年龄19.60岁),其中包括了2,352名跨性别个体,6,501名同性恋或双性恋个体,以及80,489名异性恋个体。研究发现,与异性恋个体相比,性少数个体更有可能经历心理问题和自杀念头。其中,跨性别个体的自杀风险为43.0%,LGB个体为36.2%,而异性恋个体仅为11.7%。
国内其实也有类似文献。 去年,发表在理大《MJMS》期刊的一项研究纳入了220名成年人(58名女同性恋者、112名男同性恋者和50名双性恋者)的受试结果。其中,41.8%的受试者有被霸凌的经历;39.6%患有轻度至重度抑郁; 44.0%在受访时有自杀念头。
值得关注的是,性少数青少年也面对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英国医学杂志BMJ》调查了来自中国7省份506所高中的150,822名青少年。其中,有4.1%为性少数群体。结果发现,同性恋和双性恋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的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比起异性恋者高出两至三倍。
综合各项研究,性少数群体心理问题的导因主要是被孤立、歧视和与社交网络脱节。
此外,性少数群体在求医时通常对本身的性取向难以启齿。除了担心被歧视,很多医务人员在处理性少数群体的问题上缺乏良好培训,导致沟通障碍。
早前, 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国内民调显示,只有9%的大马人认为同性恋应该被社会接受。2015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24%的国人强烈认为是LGBT者是罪犯。
从调查数据来看,性少数群体在国内确实面对各种压力。虽然性少数在我国并未合法化,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应该受到重视。
要提升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笔者建议从三点出发。首先,医疗。医疗服务是基本人权, 理应在联邦宪法下受到保障。医疗机构必须提供为性少数群体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了解他们的身心需求,减少歧视对待。第二,学校必须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减少霸凌事件。教师可以充当辅导员,在有必要时将学生转介专业心理或医疗服务。最后,家长是孩子最可靠的后盾,如果发现孩子有性少数倾向,应该与他们建立理性对话,在有必要时陪同孩子寻求专业咨询。
国家当下的氛围无法对性少数群体做出让步。然而,我们可以用同理心,减少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与污名化,避免引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