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孃家吃晚餐後和爸媽談天,談到內在價值感的話題。我跟爸爸說,活到這個年紀也沒有名牌包包,我沒有因此而自卑,因為這不是我追求的東西。我也不會擔心別人看不起我,因為我的價值感不是來自於包包。爸爸笑著回我:可能因為你吝嗇所以沒有買名牌包包。
其實說我吝嗇的不只我爸,我姐也常說我吝嗇。以前我覺得只是因為消費觀點不一樣,我比較實際,希望把錢花在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地方。尤其大學時期開始看大愛臺,覺得錢花在慈善會更有意義。
ADVERTISEMENT
直到最近上課,其中一堂叫“影響輪”。我們需要寫下在18歲前對我們有影響的事。我寫下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婆婆生病。那個年代保險並不普遍,所以花費不少。婆婆動了兩次手術,費用自然更多。很佩服我爸這個當兒子的,總是想盡辦法挖出錢來讓婆婆去私人醫院。爸爸算得上是傾家蕩產來給婆婆治病的。
當時的我應該是8歲左右,看著婆婆痛苦的呻吟,她總是對爸爸說:不要醫了。爸爸也總是這樣回答:如果我褲袋裡還拿得出錢,我們就繼續醫。看著爸爸為這事煩惱,看著他為婆婆洗傷口敷藥,看著他睡在婆婆旁邊照顧婆婆,我好心疼啊!我想他這一世是來報恩的。
花費不只是給醫院,還要“請”印度人去醫院捐血。因為手術需要用血,用了幾包就要還醫院幾包。那個年代也沒有臉書或其他的網絡媒體,如果有或許會有一些善心人士看到信息會願意捐血。這也影響了我日後不會抗拒捐血,看到有需要我也會去醫院捐血。
當時那個小小的我,心裡充滿著很多的恐懼、不安和悲傷。我無能為力,無法為爸爸分擔,很無助。甚至有段時間,家裡連車都沒有。偶爾出門時我們需要跟舅舅借車。記得有一次,班上老師還問:誰的家裡沒有車。我很好奇她問這問題的用意是什麼?
“吝嗇”幫我活了下來
因為這樣的經歷,讓我對錢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對我而言,錢是攸關生死的。這也造就了我“吝嗇”的性格。姐姐雖然和我有同樣的經歷,但卻沒有我那麼“吝嗇”。因為那小小的我總是會好奇地在婆婆的床邊,看爸爸為她清洗傷口,而他們的對話就這樣被我吸收了。所以這事情對我影響最大。但比起弟妹,姐姐的消費還是比較謹慎的。
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同一個家庭出身但弟妹的消費模式不一樣。現在我懂了。當時的妹妹還非常小,根本不理解發生什麼事;弟弟還沒出生,所以對他們沒有影響。憂鬱型的我是吸收最多的。薩提爾女士有一本書叫《家庭如何塑造人》。每個人都是由過去的經歷、重要他人的影響而塑造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對於我這個被標籤為“吝嗇”的性格,我沒有覺得是負面的,因為是它幫我活了下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