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專科醫生白映俞/無法完全消失、難以專心 長期受耳鳴困擾 學習共存



你曾經發作過耳鳴嗎?即使在外界沒有刺激的狀況下,也就是環境中沒有聲音,但耳朵卻聽到聲音,可能就是耳鳴。耳鳴可以是單邊發作,也可能兩邊耳朵都有聽到聲音,而且,這不是幻聽。
ADVERTISEMENT
其實非常多的成年人曾經有耳鳴的困擾,至少佔10%以上,甚至可能高達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曾經有耳鳴問題。有些耳鳴是持續性的,有些是間斷髮生。每個人聽到的耳鳴聲也不太一樣,有的是嗡嗡作響,有的像引擎低鳴聲、高亢的金屬摩擦聲、鍵盤點擊聲,都有可能。也有人說,很難描述說這是怎樣的聲音,反正就是有聲音,從低音到高音都有可能。
若這些耳鳴經驗僅是偶爾出現,不至於太擾亂生活。然而有時耳鳴一直在,或耳鳴聲音很大,讓人很難專心。接下來,舉出好幾項可能的耳鳴原因,包括聽力喪失、耳朵感染等。不過,約有40%的耳鳴找不到原因,所以,假如你發現自己不屬於任何一種狀況,也是很有可能的,千萬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全文閱讀)
更多文章: 胃癌致死率高 飲食習慣危險因子有哪些? 為什麼會過度飲食?5招避免過度飲食 舉水瓶就骨折!停經婦女注意骨密度 7壞習慣 讓腹部脂肪堆積 血壓高,身體有什麼變化?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面对情绪困扰、压力累积,或与自我价值感拉扯时,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新闻里时常看到——初中生遭霸凌却无人伸援手、小学生因压力轻生、女学生遭性骚扰却不敢揭发……这些事件令人心痛,也令人反思: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焦虑的时代,孩子们的心,正飘浮在没有安全感的风中。
作为母亲,这些新闻格外让我不安。我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升上初中一年级后,生活里多了许多新挑战——同侪冲突、课业压力、对爱情的懵懂。他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花时间倾听他说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但老实说,有时候当他不断重复说着某个同学、某个老师的事时,我也会下意识地“耳朵关掉”。
可就在我快失去耐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当年的我,不也就是那个渴望被听见、却常常找不到出口的孩子吗?
青春期的我,内心常常被一种说不清的恐惧和无力感困住。当我试着开口,得到的响应却常是:“你想太多了”、“小孩子不要胡思乱想”。没有人真正愿意倾听我内心的那些困惑与悲伤。久而久之,我学会把话收进心里。但那些话还是需要出口,于是我开始写日记、写信给自己。
我把烦恼写下,把委屈写下,把梦想也写下。那些文字没有人看,但它们一天天陪着我,像一种内在的对话,也像是自我陪伴的仪式。每次写完,情绪就像退潮一样,安静下来。直到长大,我才知道,原来这样的行为,是有名称的——书写疗愈。
后来我读到“认知书写疗法”这个概念:当我们将脑中纠结不清的思绪写下来,会更清楚知道“这件事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也更能释放那些压在心头上的情绪。它不只是抒发,而是梳理与重建。
听见孩子,爱就在这里
那时我才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的意义。原来,解开心结的,也往往是那个愿意诚实看见自己、倾听自己的人。
如今我依然保持书写的习惯,在心需要倾听时写一写。当世界太吵的时候,文字可以成为我心中的定海神针。
我想,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他们不是想要一个解方,只是想要一个倾诉的出口,一个能安心做自己的空间。而如果我们没能及时接住他们的话语,那些话语就会变成心里的石头,日积月累,可能压垮一个正成长但脆弱的灵魂。
所以,当孩子反复说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时,我会提醒自己:倾听,就是最初也是最关键的爱。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告诉你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跟谁吵架了、画了一张他自己都看不懂的图。那些大人眼中“不重要”的事,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整天最想分享的心事。
如果你正忙着,也可以请孩子写下来:“你想告诉我的话,先写给我,我会回信给你。”
或许,这会变成你们之间最珍贵的对话日记。
在这个短影音、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大人们推崇效率、结果、表现,我们却忘了:我们是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我们不只有思考的大脑,还有一头情感丰富的小象,它也需要被看见、被照顾、被好好地聆听。
大人们,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但孩子的童年和我们的心灵,等得了吗?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