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是教育文本,經過編寫審查後,其所呈現的內容,代表的不只是經過選擇的學習內容,更是代表教育系統中的“合法知識”。因此,如何將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在考慮內容篇幅與授課時數的限制下,言簡意賅呈現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自然對編(寫)審(校)團隊是一大考驗。
詹雪梅女士於6月14日星洲日報言路版發表一篇題為《歷史課本誤導孩子了嗎》的文章,文中就現行獨中初一歷史課本單元3第66頁有關基督教的內容敘述提出質疑,認為有誤導孩子學習歷史之虞。
ADVERTISEMENT
作為昔日獨中歷史科教師兼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統一課程委員會歷史科學科顧問,我很欣慰看到越來越多諸如詹女士的家長開始關注現行獨中歷史教材內容,家長們的鞭策與指正,將有助於推動歷史學科編(寫)審(查)團隊在選取內容和文字敘述方面更為嚴謹把關。事實上,歷史科有別於其他學科,它是“兩個時間與空間共存的記憶”,一個是歷史事件發生的時空環境,另一個是歷史家(記錄者)所處的時空環境,加上長期以來的歷史記錄,多以官方歷史家的論述為主,如何多方蒐集各種史料,更為深入歷史情境,理解不同時代人們所存在的歷史時空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典章制度、互動情形等,才能更客觀的呈現歷史日常面貌。
其二,歷史學習強調時序脈絡,讓學生能依時間順序建構事件之間的意義與關聯性,從中理解歷史上諸如變遷、延續、發展等觀念的意義。以基督教為例,廣義的基督教固然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但其最初始的源頭是耶穌創立的基督教。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第一次大分裂,分出以正統信仰自居的希臘正教(即東正教)和普世信仰的羅馬公教(俗稱天主教)。到了1517年,又發生第二次大分裂(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宗教改革),從羅馬公教中分出基督新教(今天狹義的基督教)和原來的羅馬公教兩大派,之後再衍生出基督新教的子派如路德教派、卡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派和羅馬公教的子派耶穌會。是以過去的歷史固然應該以過去的名詞去做敘述和解釋,不能隨意套用今日的說詞來詮釋。
其三,詹女士一文中指出歷史教材內容中關於基督教的兩個錯誤:一是“基督”的原意的確是“受膏者”或“彌賽亞”, 並無“救世主”的意思;二是耶穌從未自稱“救世主”,僅以“人子”自稱,編寫者可以將耶穌的外在行為表現詮釋為“救世主”,但不能乖離歷史事實的呈現。
至於詹女士將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一事歸因於耶穌“褻瀆天主,以及煽動以色列宗教進行極端改革”所致,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其時耶穌所處的猶太行省(後改名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統治地,猶太教原是此處希伯來人的主要信仰,當耶穌宣揚基督教且信眾日增時,自然會對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和猶太教領袖構成威脅,成為殺害耶穌的理由。
歷史教科書是教育文本,經過編寫審查後,其所呈現的內容,代表的不只是經過選擇的學習內容,更是代表教育系統中的“合法知識”。因此,如何將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在考慮內容篇幅與授課時數的限制下,言簡意賅呈現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自然對編(寫)審(校)團隊是一大考驗。獨中歷史課本的編(寫)審(校)團隊大多來自獨中資深的歷史教師,在繁忙的教職生涯中,以半義務性質扛起編寫和編審重責,實屬不易;加上缺乏編寫和審查教科書的專業訓練,多以自身的教學視角作為出發點,犯錯自然在所難免。這一點編(寫)審(查)團隊必須欣然接受批判和承認錯誤,並在下一年度的版本中及時更正與修訂。
(作者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統一課程委員會歷史科學科顧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