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pm 17/06/2023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

文学周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

文学周

安焕然教授.本地大专中文系的文学周

安焕然教授

马华文学在什么样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马华文学是要普及大众?还是早己内卷成了闺阁小众?

ADVERTISEMENT

6月的第二周,是。没想到竟然已是第十七届了。而本地大专办文学周,办得最多届的是马大。可以这么说,其他大专中文系的文学周,溯其源,主要是从那些年的马大学生(后来成为各大专中文系老师的倡议或指导下)开枝散叶去的。

话说本地大专中文系主办文学周,需上溯自1980年代的马大中文系和文友会推动的文学双周。1980年代的大专校园华裔群,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氛围?忧患啊!祝家华的“熙攘在人间”,何国忠等马大华文学会的“长廊回响”,山啊!河啊!祖国(马来西亚)不爱你吗?我却深爱祖国(马来西亚)又深爱自己的民族文化。风雨飘摇,愤怒苦闷,华人的历史呀祖先呀、华人的文化呀(马华文化),用我们的笔(马华文学)、用我们的古筝和二胡,山高流水、跃马奔腾,构塑成如陈湘琳的〈有一种声音〉,执著地用生命和血汗,薪火要相传。用中文写文章,写马华文学,读华文爱华文,是很有“使命感”的。

也就在1980年中期,背负文化山河的天狼星诗社的一批年轻社员,考入马大求学。温任平〈天狼星诗社与马华现代文学运动〉记说:“她们几个人在马大,也不甘寂寞”,其中林若隐联络了骆耀庭,程可欣联系了诗社社员,比她高一届的马大中文系林添拱,加上一翔、嫦好和张允秀,与当时同是读马大中文系的林云龙、张玉怀、庄松华、潘碧华、陈全兴和朱旭龙等在马大成立文友会,并于1985年筹办了第一届的“文学双周”。温任平指说,之后的几年(1986、1987),“马大文学双周都是文友会在推动,而文友会后面的动力来自天狼星成员的‘推波助澜’,就这一层意义来看,她们是把现代文学的种籽散播到大专学院里,是把(按:马华)现代文学普及化的具体表现。”(文见陈大为、锺怡雯、胡金伦主编《赤道回声》,页596)

惟如今,山河虽在,激情不再。你说文学要生根、深根,学生说老师你的文字太沉重。马华文学在什么样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马华文学是要普及大众?还是早己内卷成了闺阁小众?其实呀,花香花美,不一定以大小或特大最大来分。能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那才精彩。

和其他大专主办的文学周一样,本次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周的文学讲座仍是主轴,排满了整个文学周,每天至少一场。其中一场,是邀请中文电台主持人王彪民来说他的文字斜杠故事。王彪民在讲座中透露,从小他的功课就不好,甚至可能有点阅读障碍,尤其是背书,总是背不住,一进考场就忘光光。但在他小学的时候遇到赏识他的伯乐,一位老师在班上经常朗读他的作文。其实当时他不会引用成语(因不会背书),老师却赞说他的作文:(跟其他同学写的) “不一样”。

是的,要怎样“不一样”呢?文学周是本地大专中文系的老牌活动,框框已在那边,各大专都在办,重复性、同质性高,要突破还真不容易。本届新纪元的文学周是疫情下来,首次全以线下的方式进行。或许正因如此,办活动的同学有了新鲜感,也在原有的文学周模式上有了一些突破,其乐融融。新手办活动,没什么高深的理念,也没使用中文系惯用的“生僻字”。他们这次办的平实,也办的难得的“热闹”。

讲座会场有“基本群众”(纵然这是“事先”协调了的,也是他们“拉人”的本事)。又据说其讲座场边的书展义卖“净赚可观”。而讲座外边的“新集圆”文学市集,更是霸完整座桥,很有人潮。“热热闹闹”。一些美食义卖的档口,还取了文学味的名,如“茶意人生”卖水果茶。还有一档卖水果冰粉、麻薯的,竟取名“三顾茅庐”,可能是他们连摆三天的关系吧!希望你天天来光顾。

在此还要提一好事,马大中文系学生也到来交流和观摩。开幕礼派了两名代表出席,而星期五早上王彪民的讲座,马大学生还来了五六名。各场讲座据说还有中学生到来。闭幕礼,马大和依大中文系都有代表出席。文学无界限,这是很好的示范。值得给赞。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