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pm 17/06/2023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

文学周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

文学周

安煥然教授.本地大專中文系的文學周

安焕然教授

馬華文學在什麼樣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種什麼樣的種子開什麼樣的花。馬華文學是要普及大眾?還是早己內捲成了閨閣小眾?

ADVERTISEMENT

6月的第二週,是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的文學周。沒想到竟然已是第十七屆了。而本地大專辦文學周,辦得最多屆的是馬大。可以這麼說,其他大專中文系的文學周,溯其源,主要是從那些年的馬大學生(後來成為各大專中文系老師的倡議或指導下)開枝散葉去的。

話說本地大專中文系主辦文學周,需上溯自1980年代的馬大中文系和文友會推動的文學雙週。1980年代的大專校園華裔群,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氛圍?憂患啊!祝家華的“熙攘在人間”,何國忠等馬大華文學會的“長廊迴響”,山啊!河啊!祖國(馬來西亞)不愛你嗎?我卻深愛祖國(馬來西亞)又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風雨飄搖,憤怒苦悶,華人的歷史呀祖先呀、華人的文化呀(馬華文化),用我們的筆(馬華文學)、用我們的古箏和二胡,山高流水、躍馬奔騰,構塑成如陳湘琳的〈有一種聲音〉,執著地用生命和血汗,薪火要相傳。用中文寫文章,寫馬華文學,讀華文愛華文,是很有“使命感”的。

也就在1980年中期,揹負文化山河的天狼星詩社的一批年輕社員,考入馬大求學。溫任平〈天狼星詩社與馬華現代文學運動〉記說:“她們幾個人在馬大,也不甘寂寞”,其中林若隱聯絡了駱耀庭,程可欣聯繫了詩社社員,比她高一屆的馬大中文系林添拱,加上一翔、嫦好和張允秀,與當時同是讀馬大中文系的林雲龍、張玉懷、莊松華、潘碧華、陳全興和朱旭龍等在馬大成立文友會,並於1985年籌辦了第一屆的“文學雙週”。溫任平指說,之後的幾年(1986、1987),“馬大文學雙週都是文友會在推動,而文友會後面的動力來自天狼星成員的‘推波助瀾’,就這一層意義來看,她們是把現代文學的種籽散播到大專學院裡,是把(按:馬華)現代文學普及化的具體表現。”(文見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頁596)

惟如今,山河雖在,激情不再。你說文學要生根、深根,學生說老師你的文字太沉重。馬華文學在什麼樣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種什麼樣的種子開什麼樣的花。馬華文學是要普及大眾?還是早己內捲成了閨閣小眾?其實呀,花香花美,不一定以大小或特大最大來分。能讓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那才精彩。

和其他大專主辦的文學週一樣,本次新紀元大學學院文學周的文學講座仍是主軸,排滿了整個文學周,每天至少一場。其中一場,是邀請中文電臺主持人王彪民來說他的文字斜槓故事。王彪民在講座中透露,從小他的功課就不好,甚至可能有點閱讀障礙,尤其是背書,總是背不住,一進考場就忘光光。但在他小學的時候遇到賞識他的伯樂,一位老師在班上經常朗讀他的作文。其實當時他不會引用成語(因不會背書),老師卻贊說他的作文:(跟其他同學寫的) “不一樣”。

是的,要怎樣“不一樣”呢?文學周是本地大專中文系的老牌活動,框框已在那邊,各大專都在辦,重複性、同質性高,要突破還真不容易。本屆新紀元的文學周是疫情下來,首次全以線下的方式進行。或許正因如此,辦活動的同學有了新鮮感,也在原有的文學周模式上有了一些突破,其樂融融。新手辦活動,沒什麼高深的理念,也沒使用中文系慣用的“生僻字”。他們這次辦的平實,也辦的難得的“熱鬧”。

講座會場有“基本群眾”(縱然這是“事先”協調了的,也是他們“拉人”的本事)。又據說其講座場邊的書展義賣“淨賺可觀”。而講座外邊的“新集圓”文學市集,更是霸完整座橋,很有人潮。“熱熱鬧鬧”。一些美食義賣的檔口,還取了文學味的名,如“茶意人生”賣水果茶。還有一檔賣水果冰粉、麻薯的,竟取名“三顧茅廬”,可能是他們連擺三天的關係吧!希望你天天來光顧。

在此還要提一好事,馬大中文系學生也到來交流和觀摩。開幕禮派了兩名代表出席,而星期五早上王彪民的講座,馬大學生還來了五六名。各場講座據說還有中學生到來。閉幕禮,馬大和依大中文系都有代表出席。文學無界限,這是很好的示範。值得給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