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Jocelyn Chia說起,揭開新加坡“光鮮亮麗的背後,相對黑暗的一面。”
ADVERTISEMENT
脫口秀藝人Jocelyn Chia提及馬來西亞飛機“不見”,再一語雙關說有“不降陸”,傷害了許多馬來西亞人情感。說來,脫口秀本質是表演,而Jocelyn Chia的笑話建立在馬新兩國糾葛的歷史,以及“分手”後兩國發展的反差。正是那些歷史糾葛讓馬新兩國有很多異同點,把很多事物擺在一起比較。
一如吵不停的肉骨茶、海南雞飯,到最近加拿大前部長掀起的椰漿飯之爭。常常覺得提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就像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凡事都被親友或師長拿來比較,誰長得較高,誰的學業成績較好,誰考進了大學,誰先找到工作,誰先成家立業……
不管是新加坡人挖苦馬來西亞人,還是馬來西亞人自嘲,這些比較或者笑話每每成立,多半是建立在“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內晉升先進國家”的不爭事實。無意繼續推崇新加坡有多成功,只是每個國家光鮮亮麗一面的背後,總有相對黑暗的一面。這些相對不完美的事實,對發展中國家如馬來西亞,也值得借鑑。
◢不斷灌輸新加坡多成功
發生馬航玩笑風波之際,正好翻讀新加坡社會學家張優遠的《不平等的樣貌》。覺得巧合,Jocelyn Chia的玩笑建立在新加坡有多麼成功的論述,這正是書中寫到國家不斷灌輸,以致大多新加坡人都認可,且身體力行的論述:“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是:在短短几十年內,新加坡成為閃閃發亮的全球化城市;我們以前很窮,現在很有錢;我們以前沒受什麼教育,現在孩子的標準化測驗成績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們安全、乾淨;我們真是太棒了;我們真是太棒了;我們真是太棒了。”這也是許多外國人看待新加坡的第一印象。不過,張優遠寫下但書:“為了維持太棒了的狀態,我們必須保持移動。移動、行動和流動,這些都不是隻為了做表面功夫,而是為了生存。一旦停滯不前,就註定要失敗。”
對於成功擺脫困頓的人,這個國家論述同樣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成為個人尊嚴;但是困在階級無法擺脫困頓的人,該做何感受?
此書開篇首章,張優遠就提醒讀者“破壞原有的敘述”。她做了3年田野調查,深入探訪新加坡貧苦階級的生活,發現他們的生活、工作、育兒、教育條件處處受限,以致他們不斷困在階級之中。想要好的工作,需要高學歷;想要子女高學歷,沒有多餘的錢給子女補習競爭;想要照顧子女,工作時間難配合,又沒錢托兒……
張優遠以自己的生活情況當作對照組,“如何從我們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對照裡,找出影響每個人做決定和打造生活的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她引用Pierre Bourdieu的“誤認”(misrecognition)解釋,當我們認為某個制度是基於一套原理,實際上卻是基於另一套時,就會出現誤認。
在新加坡唯才是用的制度上,將人分類、獎勵。但這個制度所獎勵的“好”一直是以文憑、地位、財富和排名為標準,這個標準和價值觀並不中立,也不適用在每一個人。張優遠點出“誤認”在於,新加坡的制度看似在獎勵個人努力,事實上卻是獎勵父母傳承給孩子的經濟和文化資產。
張優遠開篇就提醒“拋棄原有敘述”非常重要,如果一直抱持著國家注入每個人體內的“新加坡模式”,人人都能靠努力翻轉生活,那我們永遠無法同理困在階級裡的人。正如書中生動寫到,當她在演講中提及窮人的孩子居無定所,必須在凌晨4時在公共場合衝冷水澡時,就會有“苦盡甘來”的老先生打趣說天氣熱,衝冷水澡很舒服。
張優遠提醒的同理心,放在其他社會也受用。我們總認為努力就會成功,但社會有環環相扣的限制,很多人無法擺脫階級。
◢新加坡將馬來人推向邊緣
說到新加坡的另一面,一定要讀當地劇作家Alfian Sa’at的短篇小說集《馬來素描》。新加坡的馬來人只佔總人口15%,很少出現在主流文化中,與馬來西亞相反,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作為馬來西亞的少數(華裔)去閱讀新加坡的少數(巫裔)有種即視感。
例如〈團聚〉的主角原是新加坡馬來中學的理科高材生。原本馬來校文憑與劍橋文憑同等,卻在新馬分家後英語取得最高地位,他的文憑一夕變得一文不值。
《馬來素描》中文譯者蘇穎欣在譯者序節錄了總理李顯龍2006年的國慶獻辭:“許多年前,當新加坡還只是個漁村,我們的先輩來到這裡尋找更好的生活。1965年,經歷過共產主義和種族衝突,我們被迫獨立。突然間,我們只能靠自己。不過,我們努力不懈,從頭開始打造現代新加坡。”她寫,這種經典的“新加坡故事”,預示移民主導(土著呢?)、種族政治威脅和人民行動黨的努力。這些論述無不把馬來人推向邊緣。
蘇穎欣提醒,Alfian作品其實更意在拆解狹隘的“馬來人”身分定義──例如在當今馬來西亞,“馬來性”是用來排外的武器。如此一來,這些作品開創更具包容的“馬來人”定義和麵貌,在反思殖民遺緒的同時,也拒絕當代保守馬來民族主義。
◢新加坡人既幸福又悲觀?
臺灣作家吳易叡的散文集《赤道上的極地》則是從外國人去看待“新加坡故事”。他接受臺灣聯合報《轉角國際》專訪說到,“如果去看很多調查,新加坡的幸福感可能排名全球很前面,可是它也是一個蓋洛普調查悲觀指數相當高的地方,所以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所有指標都可以做到非常前面,而有時候會很矛盾。”
《赤道上的極地》其實寫的是吳易睿對新加坡的觀察,寫生活所見,例如衛生紙霸位文化;寫飲食文化;寫對人的觀察。但是他作為旅居者,比一般短暫國境的外國人少了遊客濾鏡,又比當地新加坡人多了客觀角度。他以“漫遊”形容,“我們不只要看到現象,還要看到現象形成背後的原因,要去看到你看不見的成分是什麼。漫遊是有歷史感的,因為看到的不只是現在。”
延伸閱讀:
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劉敬賢
今日新加坡雖是世界金融中心,但長期一黨獨大,以威權體制與嚴刑峻法聞名,讓人覺得經濟層面很先進,但政治社會還停留在過去。作者認為有必要以不同視角去詮釋新加坡的過去與未來。他以畫中畫的形式,創造了陳福財這個漫畫家及其漫畫作品。在層層疊疊的虛實交錯裡,對新加坡歷史有了多層次的不同解讀。
不確定的國家:李光耀與新加坡/謝裕民
這本書恰恰細緻鋪展了李光耀崛起的大背景,糾纏於左翼社會勢力與政治運動,以及周旋於馬來西亞的複雜過程。這是建國史光譜的色調變化,或李光耀強人政治下的暗影。——高嘉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更多【讀家】稿件: 【讀家說書】鬧雞荒啊! 【讀家說書】世界糧食問題,引發連鎖反應…… 【讀家說書】網民是該進補媒體素養了! 【讀家說書】內褲與咖啡店關你屁事? 【讀家說書】別忘了他們仍在抗爭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