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珊瑚是有性繁殖還是無性繁殖?
ADVERTISEMENT
因為氣候變遷等各種原因,世界各地珊瑚礁正面臨生存威脅,許多珊瑚保育運動因此展開,包括本地大學也投入珊瑚研究,試圖解答珊瑚的生存和繁衍問題。
登嘉樓的比東島(Pulau Bidong)上,常有大學生和教授在這裡做研究,因為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UMT)在島上設立一個研究站,作為師生研究海洋生態的基地。
這座島嶼最近特別熱鬧,因為登嘉樓大學和吉隆坡KLCC水族館聯手展開珊瑚保育項目,目標要在這裡的海底種1000株珊瑚斷肢,期待這些斷肢有一天長大形成珊瑚礁。
這項合作始於2018年,在第一階段,KLCC水族館資助登嘉樓大學設立研究珊瑚的設施,並且提供獎學金給研究珊瑚的碩士生。而負責這個項目的登嘉樓大學副教授陳俊鴻,則反向為KLCC水族館的職員提供培訓,例如教怎樣辨識珊瑚的種類及如何觀察珊瑚的健康狀況。
目前這項合作來到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重點是珊瑚保育,因為受冠病疫情影響而延遲至近期才展開。
“第二階段除了跟第一階段的研究有關係,”陳俊鴻說:“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2019年初,我們這邊遭遇了帕布(Pabuk)颱風,導致這邊的珊瑚覆蓋率從颱風之前差不多80~90%,減少到只剩大約20%,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只剩5~10%而已。因為如此,這個合作項目的目標是要設法幫助珊瑚修復。”
他們採用的修復方法,是先收集殘缺的珊瑚斷肢,然後把斷肢附著在海底的支架上。這個支架宛如珊瑚的溫床,珊瑚斷肢依著支架慢慢生長。如果沒有一個依靠,珊瑚斷肢很可能無法續命。
“其實珊瑚是一種動物,它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無性繁殖。”陳俊鴻解釋:“我們用珊瑚的斷肢,就是因為珊瑚可以無性繁殖。如果任由斷肢在沙地上滾而沒有一個地方給它附著的話,等待它的就只有死亡。”
有性繁殖vs.無性繁殖
陳俊鴻任教於登嘉樓大學海洋生物系,他有一門關於珊瑚的必修課,叫“珊瑚礁的生物與生態”,另有一門選修課叫“海洋研究之科學潛水”,主要教學生怎樣用科學方法採集樣本做研究,包括帶學生去潛水,教他們怎樣在海底攝影。另外,他也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這些研究生做的研究也都跟珊瑚有關。
他的興趣是研究珊瑚繁殖,特別是雙性繁殖。每一年,他會待在島上兩個月等待珊瑚產卵。一旦卵子受精就會形成幼蟲,這時他的工作是採集幼蟲用來做研究和修復珊瑚。
比起無性繁殖,研究珊瑚的有性繁殖其實更加艱難。他說,這是因為珊瑚幼蟲的死亡率非常高,可能高達90至95%,所以研究人員必須非常用心,才能採集到足夠的幼蟲進行珊瑚修復。
“這是為什麼每次來到珊瑚的產卵季,我們往往只能專注於一個品種。到時可能有50萬到100萬隻幼蟲,但最後生存下來的可能只有幾萬而已,所以做這類有性繁殖的研究和修復通常需要更多資金。”
雖然無性繁殖的效率較高,但無性繁殖無法增加基因多樣性,一旦發生災害或氣候變遷,珊瑚可能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變化而死得更快,所以他說可以的話,最好能兼顧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珊瑚修復步驟:
國內珊瑚現狀
他選擇珊瑚作為他的研究主題,跟他喜歡潛水和水底攝影大有關係。以前當他念碩士的時候,他在熱浪島一邊打工一邊做研究,“由於珊瑚都在晚上產卵,因此我白天帶客人去潛水,晚上則繼續我的研究,我的碩士研究就是這樣完成的。”
即便如今在大學執教,他幾乎每星期都會到海島工作,一年下來可能30%日子都在島上和水裡度過。除了本地海島,他在海外例如泰國、澳洲大堡礁和臺灣也都有研究項目,但因為登嘉樓大學在比東島設立研究站,所以他比較常在比東島出現。
關於國內的珊瑚現狀,他指出,全世界大約有810種硬骨珊瑚,而根據文獻記載,馬來西亞約有528個品種,也就是說我國有世界上65%珊瑚品種,“其實是蠻多的,甚至可能更多,只是我們沒有記錄。”
因為氣候變化等各種原因,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面臨嚴重威脅。如果要比較我國珊瑚礁和外國珊瑚礁的衰退速度,他認為,“我們沒有比別人快,但也沒有比別人慢,因為每個區域所遭受的危害不一樣。”
他指出,全球近代曾經發生3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第一次是1998年左右;第二次是2010年;第三次是2014至2016年。以第三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為例,那次澳洲大堡礁受到重創,雖然我國也受影響,但是珊瑚的死亡率不比大堡礁嚴重。儘管如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根據馬來西亞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 Malaysia)統計,從2013至2019年冠狀病毒肆虐之前,我國珊瑚覆蓋率每年平均減少1%。
民眾可為珊瑚做什麼?
目前,登嘉樓大學和KLCC水族館的第二階段珊瑚保育項目正如火如荼展開,KLCC水族館為此提供20萬令吉經費,接下來還打算公開給民眾領養珊瑚。
根據陳俊鴻估算,比東島那片水域其實可以容納大約1萬株珊瑚斷肢,所以他希望通過珊瑚領養計劃吸引民眾捐款,以便有更多資金擴大珊瑚保育的規模。
KLCC水族館執行董事馮俊豪解釋,水族館選擇珊瑚作為保育對象,是因為珊瑚為海底“植樹造林”,提供海洋生物棲息地,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他本身是潛水愛好者,這次也親自潛入海底為珊瑚安家。但不會潛水的普羅大眾,如果想為珊瑚盡一分力的話可以怎麼辦?他們除了可留意KLCC水族館未來公佈的珊瑚領養計劃資訊,也可聽取陳俊鴻的以下建議:
- 眼觀手不動,要知道珊瑚是動物不是石頭,所以不管到海島浮潛或潛水,都別去觸摸或踩踏珊瑚,也別靠得太近,以免不小心把珊瑚折斷。
- 如果到海島旅行,儘可能選擇對生態友善的酒店或度假屋,這麼做的目的是要鼓勵業者共同維護海洋生態。
- 減少汙染海洋,別以為亂丟垃圾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只是小事,因為一旦垃圾流入海洋附著在珊瑚上,或是珊瑚吃入太多微塑料,對它們都是一種危害。
比東島——珊瑚的安身之地和大學的研究站
比起熱浪島和停泊島這些熱門觀光景點,比東島顯得清淨許多,尤其登嘉樓大學研究站的那片海域,平時更是少有遊客出現,所以特別適合作為海洋研究基地。
登嘉樓大學校長拿督馬茲蘭教授形容,比東島就像是天然的實驗室和遊樂場,“我們的學生任何時候都能來這裡做研究或做作業,因為課堂上講的東西跟在自然棲息地看見的東西會不一樣,學生上過課後可以來這裡實地觀察珊瑚和魚類。”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比東島曾經是收容越南船民的地方,越南船民稱這座小島為“悲痛島”,如今島上仍有船民留下的遺蹟和紀念碑。而登嘉樓大學研究站所在的那片區域,平時不對外開放,主要只接待大學師生。
登嘉樓大學有多項跟海洋有關的課程,例如海洋科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和海洋技術。這些課程在馬來西亞不多見,但馬茲蘭惋惜表示,由於登嘉樓大學位於東海岸,有些人覺得太遠,因此大學在招收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方面很不容易。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登嘉樓大學靠近海洋,對研究海洋的師生其實相當方便。這裡很多學生本身是潛水愛好者,研究海洋其實就是把興趣和學術結合,像陳俊鴻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如果你也像他一樣想要研究海洋生物,他的忠言是必須有好奇心和冒險精神,而且必須很有恆心。這是因為雖然潛水看起來很好玩,但研究海洋生物需要長時間投入,就好像珊瑚保育工作,必須長久持續地做才會看到效果,所以他強調恆心很重要,“必須越做越愛才行。”
更多【新教育】點看: 臺馬中文賣座電影導演:周青元 X 程偉豪 飲食治療師和營養師 助你食之有道 關懷孩童求學路,走進沙巴塔達拉岸 融入本土音樂,創新粵劇 走向國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