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歷史太重要了!當歷史書寫同時涉及教育、宗教、政治,時更難上加難,是重中之重,要考量和斟酌的也更多。一個不小心,就是一個觀念的養成,埋下一個爭議的種子。
ADVERTISEMENT
感謝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統一課程委員會歷史科學科顧問李寶鑽博士,對拙文《歷史課本誤導孩子了嗎》的回應(6月16日本欄),得以讓更多關心獨中教育的家長和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共同探討。獨中教育不易,獨中老師難當,獨中教科書編輯之艱,不容漠視,是華社長期的共同感受。身為獨中畢業生和獨中生家長,提出質疑的出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人參與思考,提供更多專業意見,讓獨中教科書精益求精。若拙文讓相關華教工作者感覺難受,我誠心道歉,但仍需再做說明。
歷史書寫尤其艱難,一如李博士所言,要顧及方方面面。暫且先別說如何編寫,首先要如何在浩瀚史料中取捨已是門大學問。我們相信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不同地域、年代、政治背景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或有不同的視角和表述,但前提是大家都相信那個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真實是歷史靈魂,是歷史書寫不能沒了的靈魂,歷史書寫得有根有據。
我認同李博士所言,歷史教科書代表教育系統中的“合法知識”,須“言簡意賅呈現歷史來龍去脈”。人類史、世界史之鉅,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中學教育全灌輸給學生。在有限的授課時間裡,歷史教科書只能是歷史的介紹櫥窗,在不與時下政治、社會環境產生衝突的框架裡,把最重要和精彩的擺上。學生日後會不會再往裡走,看學生的造化,但櫥窗給學生留下了什麼印象也是關鍵。
回到拙文提及獨中初一歷史課文的討論,基督徒相信耶穌建立了自己的教會,但基督信仰在歷史變革中該怎麼“正名”十分惱人。如李博士所言,“過去的歷史固然應該以過去的名詞去敘述和解釋,不能隨意套用今日的說詞來詮釋”,在這原則下,我們來看以下兩個問題:
一、“基督教”一詞:在70頁的課文中將“基督信仰”定名為“基督教”(也有很多地區這麼稱),但書中還有兩處的“基督教”卻非指“基督信仰”,即71 頁中“基督教演變成天主教(一般稱之為舊教)、東正教和新教(一般稱之為基督教)”、72頁的圖表則列出羅馬公教(天主教)分列成舊教(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冒出兩個不是指“基督信仰”的“基督教”之後,緊接著的課文是“今日的基督教”(72頁),初一生能一目瞭然這“基督教”指的是哪個?
二、“基督”、“彌賽亞”是“救世主”:“救世主”不是“過去的名詞”,拙文已提及當時以色列人沒有“救世主”的概念。若在處理此課文內容時編者可不按照“過去的歷史固然應該以過去的名詞去敘述和解釋,不能隨意套用今日的說詞來詮釋”的原則,而“可以將耶穌的外在行為表現詮釋為‘救世主’,但不能乖離歷史事實的呈現。”那麼“耶穌在30歲時,自稱為‘救世主’”這一句,已然乖離歷史事實。《新約》4部福音書,記載耶穌的生平事蹟,當中有同有異,但都沒有一筆明確的記錄指耶穌自稱為“救世主”,甚至他是否自稱是“彌賽亞”,還是個研究課題。目前學者的主流意見是,耶穌從沒明說自己是“彌賽亞”,那又何來“自稱救世主”?基督信仰中,耶穌是良善心謙的,自稱為救世主狂傲不?,
書寫歷史太重要了!當歷史書寫同時涉及教育、宗教、政治,時更難上加難,是重中之重,要考量和斟酌的也更多。一個不小心,就是一個觀念的養成,埋下一個爭議的種子。
順道補充三點。一、李博士提及的“羅馬公教的子派耶穌會”不正確,耶穌會是天主教的修會之一,於1534年由西班牙貴族聖依納爵(St.Ignatius of Loyala 14)在巴黎創立,1540年獲得教宗保祿三世批准。耶穌會的會士絕對效忠教宗,據說,早期甚至誓死保護教宗生命安全為己任。
二、69頁中“《新約》由耶穌的12個門徒整理而成”的說明不正確。《新約》包括四部福音書、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保祿書信/保羅書信、牧函、公函和默示錄/啟示錄,是耶穌死後,由他的宗徒弟子寫成。
三、71頁中“執事(Deacon,俗稱為輔祭)”不正確。輔祭是Altar,主要任務是在彌撒中協助神父,一般由已領洗的少年擔任,稱為Altar Boy。執事是聖職人員,可以施行洗禮、證道、祝福婚禮和主持葬禮。
很感謝,李博士願意給予回應,讓我們有機會多些瞭解編輯歷史書的難處。也能看見多數人對基督信仰的陌生。其實獨中的歷史書已大有進步,圖文並茂,比起我們那個年代的課本,生動、有趣多了!不得不稱讚課程局很快速地在2022年11月新出版了初中歷史第三冊,當中巧妙地記敘了馬來西亞混亂的政黨輪替,有智慧地點到為止。針對五一三事件的描述也有了微妙的更改。美中不足的是在新版109頁中依舊是寫著“北婆羅洲兩地人民同意加入馬來西亞”。砂沙不是“加入”馬來西亞,而是“參組”馬來西亞,在砂沙未參組前,馬來西亞還未立國,這是砂沙人民所堅持的,
我學藝不精,以免貽笑大方,將不再做回應。希望更多人能站在不同信仰文化及價值觀上對話,精益求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