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对辈分称呼向来不含糊,从父母两边延伸开去的亲属有伯、叔、姑、婶、姨、舅、妗。还有那些辈分排列清晰地表达着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讲究的辈分制度和称谓观念正是中文的严谨之处,也体现了传统的伦理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亲属之间的称呼,一律将男的称呼为uncle,女的为auntie,同辈的统称cousin。在一些庞大的家族聚会,我们必须先理清这些亲戚的关系图,以免一时想不起称呼,相看两尴尬。
父亲在我结婚时先是拟好了一份名单,在给亲朋戚友发的请帖尊称上尽可能规范、得体。我也是在那时才发现那么多雅致的尊称,比如我的姨丈,父母会称他为贤襟弟。
ADVERTISEMENT
有一次,我出席表妹女儿的生日会,表妹当妈妈后,三姨便升级为外婆。我抱着外甥女,看着她那双圆溜溜的眼睛,心里不禁涌溢赞美之情。我说:“小允,你看你那漂亮眼睛,像极了你的外婆!”接着三姨说:“不叫外婆啦,是叫阿嫲。”原来三姨格外不喜欢宝宝叫自己作外婆,说这个“外”字显得不亲近,太见外了。
小允出生后,表妹大多在外做工,小允的生活起居都由三姨一手包办,倘若说三姨是小允心里的第一顺位也不出奇。妈妈的妈妈,书面上称为“外婆”,但如果撇弃外婆这个“外”,也无可厚非。之所以多了一个“外”字,是因为据说古代皆为父系社会,母亲从外而来,所以母系一脉的表述均为“外家”,就有了外公、外婆和外甥等称呼。言外之意,深究下有些人或许会介怀文字里蕴含的远近之分,感觉划分了爸爸和妈妈两边的父母,把本是相等的关系距离拉成了不平等。
在妈妈背后无私地奉献
三姨向我逐一叙述,后来直接把话题升华到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她说孩子从父母两边的基因遗传各占一半,不该用一个“外”字割裂开来。我说血脉相连,隔辈亲情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纽带,口中的称谓无碍于关系亲疏。对于西方国家的称谓概念,只有grandpa、grandma的叫法,很是简单且没什么不妥,这点三姨表示她绝对赞同。
反之,我觉得“外婆”这个称呼天然带着亲切感,是一个听着很温暖的称呼。“外”字没有分割情感距离,倒是具有打破一切隔阂和亲近的内在特质,就像每次和外婆一见面就倍感温和慈祥。外婆源于母爱而甚于母爱,外婆的“外”不是指她不在最亲密的范围之内,而是她就在妈妈背后无私地奉献,为我们奋力托举,也是最亲的姓氏之一。外婆的“外”叫着不会生疏,基于对妈妈爱的延续,往往她是那个和你来往最频繁、感情最亲密的人。记忆中那一声声地叫着“外婆,外婆……”多好听啊!过去多年,依然温暖。
我很喜欢外婆这个称呼,我们不也都是听着那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长大的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吉隆坡27日讯)远在邻国的表哥向新加坡大耳窿借了500新元(约1655令吉),却连累表弟住家遭抛掷汽油弹,以致一辆尚欠数十万令吉车贷的豪车被烧成废铁,一家人更被迫搬离居所在外租房,有家归不得。
来自安邦的黄女士(70岁)及儿子梁先生(服务员,29岁),今日在马华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拿督斯里张天赐,与该部代表律师张朝盛和张玮伦的陪同下召开新闻发布会,述说案情。
黄女士指出,其是在本月20日凌晨1时许,被一声爆炸巨响惊醒,朝屋外一看惊见车房处甫购入2年的马赛地轿车陷入大火中,于是赶紧唤醒其他正在熟睡的家人逃生。
“当时屋内有我及3名60余岁的妹妹,而我们通过后门逃生后获得邻居协助,并立即联系其他亲属向消拯局投报;惟待火势扑灭后,马赛地轿车已彻底沦为废铁,屋子内部更惨被熏黑无法居住。”
她表示,马赛地轿车仍有数十万令吉的车贷尚未还清,如今还需另支付1000令吉在外租房。
此外,梁先生则指出,其是在工作期间接获友人来电才知道住家失火,于是急忙赶回家中查看,并被消拯员告知在现场寻获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有我37岁黄姓表哥的名字,更称本次只是一个警告,下次住家将不保,同时留下两组新加坡电话号码;当我联系表哥时,他坦承数月前在新加坡通过网上借贷500新元,而在支付700新元(约2317令吉)后,却被追讨另5000新币(约1万6552令吉)款项。”
梁先生表示,他与该名表哥并不亲近,对方也不曾与自己同住,仅会在农历新年的家族聚会上见面,因此不知对方状况,更别提地址遭其用于借贷,而自己目前已向警方投报。
另一方面,张天赐则谴责干案者目无王法,因抛掷汽油弹的举动或将殃及无辜生命。
“讨债者在干案后,甚至还猖狂地将抛掷汽油弹的视频发予事主;这不单单只是讨债,而是涉及企图谋杀的刑事罪,我呼吁警方刑事调查组就此展开调查。”
(连俊杰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