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教育”就如學生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讓學生學會在GPS上設定自己要去的方向然後跟著啟航,肯定比讓學生隨波逐流或漫無目的地東奔西竄,甚至直接躺平,來得好。
ADVERTISEMENT
根據報道,過去兩年,大馬教育文憑(SPM)考生的缺考率有上升的趨勢。另外,根據UCSI民調,49%考完SPM的學生不打算繼續升學;他們當中有34%想當網紅,26%想當電召車司機。接近一半的中學生不打算繼續升學引發不利我國國家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擔憂。
根據UCSI民調,不打算繼續升學的受訪者當中,大約三分之一表示高昂的大專學費是他們不打算繼續升學的原因。另外,大約20%認為繼續升學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工作或者認為他們能得到和繼續升學者一樣的薪水。雖然確實有些不繼續升學者能獲得比繼續升學者更高的收入,但這些例子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不繼續升學者的收入會比繼續升學者來得少。
為了讓學生有更全面的生涯規劃,“生涯規劃教育”應納入中學的課綱。這裡所謂的““生涯規劃教育”包括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做個人規劃,以及認識升學和就業途徑。認識自我包括協助學生髮掘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增加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知道自己是“誰”,要成為“誰“? 學生對自己有多點了解後,更容易把自己在學校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涯發展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變得更有目標,能更主動的學習和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
雖然很多中學都設有升學/職涯輔導處,但由於目前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到升學/職涯輔導處尋求輔導,很多學生在“不瞭解自己的目標”的情況下,大多不會主動尋求升學/職涯輔導處的協助。因此,生涯規劃教育應該納入中學課綱,讓所有中學生都學習認識自我以和規劃生涯。
教育部可以協助統整數據,整理出我國不同領域職業的學歷/技術要求,起薪和薪水增長前景等資訊,以納入“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中,讓學生有更多這方面的資訊,而不是像目前大部分學生對不同職業的薪水前景只有模糊概念,沒有確切數據可參考的情況。教育部甚至可以把部分“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遊戲化”,讓學生通過電腦,模擬不同升學/職業選擇對學生未來收入的短中長期影響。對不同選擇的結果有更清晰的瞭解後,學生自然能夠為自己的生涯做出更好的規劃。
或許有些中學老師會認為目前中學上課的時間表已經排滿,哪裡還有時間再納入“生涯規劃教育” 的課程?對此,個人的看法是中學的一些科目(除了語文和數理科目),內容可以稍微刪減,以騰出時間給“生涯規劃教育” 的課程。以筆者在大學教學的經驗,中學很多科目的內容其實和大學一年級的課程是有重疊的,稍微刪減這些重疊的部分,不會帶來太多負面影響,反而可能讓中學老師更能專注教好一些核心內容,而不是蜻蜓點水地帶過。況且“生涯規劃教育”就如學生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讓學生學會在GPS上設定自己要去的方向然後跟著啟航,肯定比讓學生隨波逐流或漫無目的地東奔西竄,甚至直接躺平,來得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