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才的奪檳戰役和屈原論不適合結合在一起,那是說最後民政黨要跳檳城大橋自殺的,換個故事吧。
ADVERTISEMENT
國盟民政黨主席劉華才展現國盟兩大黨土團黨與伊斯蘭黨成員皆沒有的中華歷史才華氣慨,語驚汨羅江,貽笑四海,也讓團結政府諸君聽了中華通盟友解釋後釋懷,不禁笑說“最好是這樣”。
屈原的故事,中文通者十之八九皆知,這裡簡單給略知一二者複習: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當時正值秦楚爭霸時期,由於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誣陷,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建議,最終楚王客死秦國,而秦王攻破了楚國都城郢城。國破後遭到流放的屈原心如刀絞,在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楚國老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他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而划船撈救的事件也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龍舟競賽。
重溫這個悲壯歷史故事後,我們可以更清晰的理解,故事說的是“愛國者很無助,雖受百姓愛戴,最後自殺下場”。
如果劉華才說的屈原是這個屈原,國盟領袖受到的迫害是這樣的迫害,那他還真的是選錯了戰國故事,或者是忘記了故事的結局,就草草口出經典,逗樂了敵盟。
戰士上場惡鬥,要的是糧草和鼓勵來提高士氣和鬥志,吃了粽子就拿起武器衝入戰場殺敵,志在勝利,不是聽一個傾訴兵團受到諸多冤屈迫害的自白後,再聽敵軍從四面八方傳來楚歌,唱出他們的下場將如楚霸王和屈原的悲壯結局。
哪有這樣子預告自己的聯盟結局是死路一條的?
劉華才是個博士學者,是我認識的潮州才子,我有理由相信他完全掌握屈原投江的故事,只是不理解何以只說前半段,留下後半段來讓敵軍笑,莫非只是為了刷存在感,反正就只是一個應節故事?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另一個政客引用歷史故事的劣作,即是行動黨前秘書長林冠英與馬華的“吳三桂論”隔空罵戰。
當時林首長指同在國陣的馬華沒有阻止巫統與欲推行伊斯蘭國的伊黨合作,形同引清兵入關的漢奸吳三桂,馬華則回應火箭多次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還讓伊黨趁機壯大,才是名符其實的吳三桂。
案例之劣,在於就算兩者都是吳三桂,先當吳三桂的,是沒有資格去罵後當吳三桂者是漢奸,烏龜笑王八,一點資格都沒有。
所以說政客引用經典引用適當的話,或可讓人頓語而釐清立場,引用只中精髓,則需確定故事結局是什麼下場,也記清楚自己做過什麼。
華才的奪檳戰役和屈原論不適合結合在一起,那是說最後民政黨要跳檳城大橋自殺的,換個故事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