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不應只是搖旗吶喊或只會內部協調,需要更多的是不忘初心,會看到“他人”的用心和志向而誠心跟人說“謝謝”的人。華教需要更多的是“好人”。
ADVERTISEMENT
今年3月,資深報人林明華走了,走的太突然。其靈堂掛著“明析國是今息筆,華教耕耘少一人”。
林明華自1980年加入星洲日報,從普通記者做起,之後升任柔佛州採訪主任、高級採訪主任。在星洲日報服務長達36年,退休前更曾任執行編輯(言論)。
他的報館生涯,間中經歷1987年茅草行動,星洲日報被勒令停刊。1988年星洲日報重組復刊,推行一系列的革新版面和採訪報道方針,其中一項就是地方版的大改革。1989年林明華主編“大柔佛”版,內容相當多元,並且特闢多個地方版專欄,提供大篇幅版面圖文並茂的特稿,一些地方性的民生和文教課題也讓記者深度專題報道,不僅深入民心,甚至改變了柔佛讀者的閱報習慣。自那時起,很多柔佛人閱讀星洲日報,習慣上是先翻閱“大柔佛”,才閱讀全國版的。
林明華也是寫專欄評論的能手。他開始是“情在人間”欄目的作者之一。可能在媒體界久了,寫的時事評論相當“平衡”,不太會偏向某一方,也沒有太過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旗幟鮮明的立場。即使對某事物有意見,也是委婉批評,以至於他的文章讀來常給人過於溫和,不夠過癮的點到為止。但在華教課題上,他的言論和立場卻是很有堅持和有原則的。
林明華是一個正直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前輩。他閱歷深廣,待人客氣、隨和。過去我走田野調查和做口述歷史訪問時,常常在新山報館街“溜達”,很多訊息和訪談的人脈都是從他那裡得來的。他很瞭解新山華社和媒體報界很多人的是與非,但從不主動講人家的是非。不過,每次我無端端被人抹黑的時候,他會跟我聊,把一些“江湖是非”以及一些人的行事人格跟我講,讓我釋然。
林明華是一個會,也肯幫助人,瞭解人,同情人,有溫度的好人。更令我敬佩的是,他是英校生,卻熱愛華文教育,孩子都送入獨中(寬柔中學)接受教育。生前也是新山泰豐華小的副董事長。晚年他在泰豐華小的校園發起了黃鍾大道,每個星期有好幾天都會在那小小的學校花園裡除草種花,搬石鋸木、植樹種花,當個華校園丁。
那天去明華的靈堂弔唁,接到一本林明華生前最後主編的《光前裕後:新山客家公會九六週年特刊》,田頭地尾,詩禮傳家,排版設計很古樸,是仿古籍線裝書而印製的,很有客家格調的一本特刊,值得收藏。當天下午,下大雨。等雨停,記者問我一些問題,我只建議記者,明華是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媒體人,也是一個正直的大好人。要寫新聞就多寫些正能量,報道多一些他生前如何默默幫助人,如何有心於協助推動文化的小故事吧!這個世界很需要這種正直的好人啊!
豈料三個月後,6月,無雨。心情很是複雜。又一個華教園丁莫泰熙走了。老實說,我和莫泰熙的華教觀和意識形態,尤其是對語言教育這一塊(包括以何種語言教學和考試,以及對馬來文的學習等課題上),是有不一樣的認知。在華教運動上,莫生是戰鬥型的鬥士。對於其鬥爭的對象和方式,有些我也有不認同的地方。但毋庸置疑,在華教運動上,莫泰熙的思想目標明確,坦坦蕩蕩,光明磊落,而且言行一致。這是必須肯定的。
我和莫生的見面其實並不多。只是在我還在南方大學學院任職的最後那一年,武漢大學找上了我,邀我參加研討會,還給了一張客座研究員的聘書。後來才知道,那是莫泰熙先生的推薦。很是感激。卻來不及當面跟他說一聲謝謝。
如今,華教園丁又走一人。剩下的,是哪些人還在那小小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呢?
莫泰熙留下的最後字跡:“感謝每一個好人”。抽動人心啊!是的,華教不應只是搖旗吶喊或只會內部協調,需要更多的是不忘初心,會看到“他人”的用心和志向而誠心跟人說“謝謝”的人。華教需要更多的是“好人”。
小小花園裡的花,需要多一些“好人”來照顧。
當然你會問,誰才能算是“好人”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