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帶小朋友去砂拉越參加豐收節。這是達雅人大日子。多年前在古晉參加過,旅遊局主辦:大官們演講比賽,土著服飾鮮亮得像晚禮服。酒杯嘛,是龍舌蘭酒tequila的shot杯。就是一場旅遊秀。
ADVERTISEMENT
好友說這次是正式探防長屋,而且不是大城市,而是中部小鎮。這有點意思了,歡喜隨大隊。
這裡不是《小星星》,當然不談豐收節。去了幾天,吃最多的,除了山豬和野菜,就是哥羅面和幹盤面。
就不解釋這是什麼面了。20年前,或許東馬人吃亞三叻沙還得去檳城。現在鬥湖的蝦面還好過檳城的許多名店。最好吃的炒粿條,不是那些搞笑的輪胎獎網紅店,而是在南馬。
說了這許多,結論就是現代人口自由流動,全國都可以吃到各地風味美食。雪隆區的古晉叻沙,連東馬人也驚歎。息怒息怒:肯定是東馬人開的啦。
抵步第一個午餐,就是幹盤面。大型茶餐室,各種華人和土著美食俱全,也有清真食品。這裡的攤檔各族混雜,你吃你的,我吃我的。茶水同一來源,一點問題都沒有。西馬的問題,誰搞出來的?
賣幹盤面的,也賣哥羅面,還有豬雜湯,這裡直接叫雜湯。也有云吞。哥羅分紅白黑。都要了,反正人多。小朋友看傻了,問:幹盤和哥羅有什麼分別?什麼是紅白黑?負責接待的當地小夥答曰:都是一樣的。
一時不忿,忘了自己長輩身分,搶答如下:
1.麵條。哥羅用的幼細,帶卷。有點像馬六甲出名的藍色怪獸零食麵。幹盤較扁闊,有點像客家面。
2.配料。哥羅用叉燒。幹盤用肉碎。前者有時也會加點肉碎。共同點是下豬油、蔥花、炸紅蔥。叉燒不是西馬那種油多過肉的梅頭甜叉燒,那是大馬獨創,應該申請美食遺產,肉骨茶沒有資格。這裡的叉燒是肉染紅切片那種。對了,像檳城雲吞麵。
3.溼度。哥羅多點油汁,有的還帶點湯水,筷子翻兩下就和樂融融。幹盤就是幹,只下豬油,要淋兩匙湯才翻得動。也因如此,特別香馥。幹盤夠幹,所以用盤盛裝就行。哥羅就要用碗了。
4.蘸醬。哥羅配辣椒醬。幹盤配辣椒絲。東馬大家都愛加點醋,嫌不夠味。紅的是撈叉燒油,也有演變成像南馬般撈辣椒醬。黑的就是黑醬油。白的原味。幹盤一般只有原味。
5.源地。南砂古晉,哥羅麵店多過萬能多多。哥羅原就是粵音“幹撈”。往北,漸入福州人地盤,幹盤是福州美食無疑。中砂的詩巫,哥羅就沒南部那麼普遍了。福州人驕傲,不屑哥羅。因為他們還有鼎邊糊。
小朋友目瞪口呆。小夥有點不爽了:安格,你說了一大堆,你會不會的?答曰:聽來的啦。安格不是專家,大家別當真。要正式答案問知食份子。哦,面來齊了。快吃。
就這口賤,種下禍根。從此全程有人殷勤招待,火烈米酒日夜不斷。回來不久就生病了。
這篇是躺著寫的。
相關文章: 鬍鬚佬/粿條演化史 鬍鬚佬/十全大補宴 鬍鬚佬/放長假吃粿條 鬍鬚佬/涼水燒麵包 鬍鬚佬/7招教你搞出難吃的炒粿條 阿薊/菲律賓菜吃的就是快樂氛圍 張麗珠/悅食記 陳靜宜/白咖哩面的分身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