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双性同体,指的是印度教或印度神话中,男性和女性神祇合组成一个身体;另外也有两个男性神祇合组的例子,其中一个扮演女性角色。印度教经典或神话有相关的叙述。我们可以从造型上的几个特点,辨别合体中左右的男女或男男组合:(1)服装、(2)胸部、(3)法器、(4)身体的左右肤色、(5)搭配的坐骑等。
《梨俱吠陀》谈到诸神之母阿地提(Aditi),指她是双性同体:“是母亲、父亲、儿子、诸神、存在与非存在,是一切已生和将生的事物。”
ADVERTISEMENT
印度教《摩奴法典》(Manusmriti)记载大梵天Brahma创世的神话。大梵天将自己的身体一分为二,变成一男一女,他们结合生出维拉杰。维拉杰创造出摩奴(Manu),摩奴是印度神话开天辟地的第一个人类。他借由苦行,修炼成可以比美天神的法力。摩奴创造出10位大仙,即众生之主。

人类始祖最初的样子
根据《大梵天往世书》和《诃利世系》,古印度神话中天神阿婆伐拥有创造的功能,他将自己分成一男一女,二者结合,生出大神毗湿奴。毗湿奴创造毗罗吉。
另外,《鱼往世书》(Matsya Purana)及《湿婆往世书》(Shiva Purana)中记述,大神湿婆也是一位双性同体神,其右半为男,左半为女,其两性同体称为“阿利陀那利湿婆罗”。湿婆具有超强的创造力,其象征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的“林伽”(Linga),其底部为“约尼”(Yoni),即女性生殖器。
根据《奥义书》记载,人类的始祖,即原人,最初的样子如同一男一女拥抱在一起,因为害怕独单而希望有第二个人,于是自分为二,变成夫妻。
我老家柔佛乌鲁地南有座印度庙(Sri Devi Karumariamman Temple, Chellam, Ulu Tiram, Johor),庙里湿婆大神的两性同体,左边肉色的男性(湿婆)和右边绿色的女性(雪山女神)形成鲜明对照;胸部造型也凸显男女之别。
我们再以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来说明。
(1)诃利诃罗(Harihara)
Harihara是由Hari(代表毗湿奴)和Hara(代表湿婆)组成,也称作Shankaranarayan,即Shankara(代表湿婆)和Narayan(代表毗湿奴)所组成。

(2)阿耶帕大神(Ayyappan)
阿耶帕大神也叫做Dharmasatha、Manikandan,在印度教中被认定为湿婆大神和毗湿奴大神的合体转世。在这个合体中,湿婆属于男性,而毗湿奴是作为女性。阿耶帕大神盛行于南印度,属于禁欲之神。
阿耶帕的祖庙,是印度南部咯拉拉邦(Kerala)沙巴利马拉山的沙巴利马拉庙(The Sabarimala Temple),每年吸引超过1000万印度教信徒和国外朝圣团涌到这个圣地。
在印度,有的阿耶帕庙不允许女性进庙膜拜。曾经有年轻女性挑战这项规定,硬闯入庙,结果被驱赶。硬闯者不服,告上法院,结果2018年印度最高法院以四对一,裁决该庙不得禁止10岁到50岁的女性入庙参与宗教仪式。这项判决轰动印度宗教界。马来西亚的阿耶帕庙到是开放,没有性别、年龄或种姓阶级的限制。

(3)Ardharani及Ardhanarisvara
Ardhanari是由湿婆及其配偶萨克蒂女神(Sakti)组成。
Ardhanarisvara则是湿婆及其配偶雪山女神(Parvati)组成的合体。这两者所指的神祇相同,即湿婆和雪山女神的组合。Ardhanarisvara实际上是由3个字根组成:Ardha意思是一半,Nari是指女性,Isvara则是指大神、男性。整个字的意思是“有一半是女性的大神”。
按照印度教的诠释,男性与女性是不可分割的,大神同时包含湿婆与雪山女神、男性和女性、父亲与母亲、恐怖与温和、毁灭与重建。

延伸阅读: 陈亚才/印度教与圣牛 陈亚才/印度教神祇与天上人间 陈亚才/阿耶帕庙的朝圣苦行 陈亚才/印度教中的动物与神祇 陈亚才/印度神话与天地创造 陈亚才/跨越时空的神猴──哈奴曼、孙悟空、拉玛坚 陈亚才/柔美、刚烈、法力──印度教中的女神 陈亚才/印度教大神的分身 陈亚才/乳海搅拌与印度神话中的长生灵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葬礼中的家属祭祀
往生者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祭祀仪式。丈夫可以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亲可以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没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亲更早过世,则其亲属可以替代进行祭祀仪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儿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经期的女儿或女性亲友,不得参与祭祀仪式。年龄在5岁以下的孩子无需到墓园或火化场。
灵车
在灵车离开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则女性亲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孙子,以逆时针方向绕灵车三圈;往生者的遗孀必须以纱丽布(sari)遮脸。灵车行进途中,一路上洒芝麻和米粒,作为向途中的精灵借路。
灵车必须以椰叶或芒果叶等装饰。每一片椰叶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类似向下的箭头。若是办喜事,椰叶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灵车到了墓园或火化场,棺木下车时,往生者的脚部方向先进入,表示往生者告别世间。若是墓园或火化场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园守护神),在墓葬或火化仪式前,必须先祭拜此神。不论土葬或火化,由家属决定;但是两岁或以下过世者必须土葬。

葬礼用的小土瓮(Kollik kudam)
这个小瓮,土制,大口,以椰树的茎制成绳索,绑成3条,方便提携。小土瓮的用途是带火种到墓园或火化场,作为点燃火化遗体的柴堆;小土瓮也可以盛水。

土葬仪式
进入墓园时,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墓穴3圈,将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边,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阎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参与献米仪式,即将米粒象征式给往生者喂食三口,然后将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亲友可以轮流进行献米仪式,然后洗手,再把手擦干。主持葬礼仪式者最后献米。此时可以解开原本绑着往生者拇指和脚趾的绳索。遗体必须转向侧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仪式者必须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将泥土推进墓穴,前后3次,其他出席者接着跟着这么做。墓穴填满泥土后,主持仪式者站在坟墓前方,左肩扛着小土瓮,右手拿着檀香木,以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坟墓走3圈,然后回到原点。
主持仪式者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小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后,主持仪式者必须跪在坟墓的前端,脸朝向南方,然后将右手拿着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头部的位置。
仪式完成后,主持仪式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主持仪式者,并带离现场。主持仪式者不得回头看坟墓,此人在进入家门之前,必须先沐浴。
在火化场的告别仪式
到达火化场时,往生者的脚步方向先进入,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火葬柴堆3圈,将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此时将棺木的盖移开。若是采用现代电炉或煤气炉火化,就没有绕柴堆3圈的仪式。
主持点燃柴堆仪式者,左肩扛着一瓮水,右手拿着一支火把,以逆时针方向绕棺木3圈。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如此进行3次。以刀刺破土瓮,代表割舍,往生者的灵魂不会跟着回家。
往生者的儿子或近亲负责点燃火葬的柴堆。当柴堆点燃后,点火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点火者并带离现场;点火者不得回头观看燃烧的柴堆。

火化后捡骨
火化后捡骨时,必须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将捡起的骨放进土瓮中。所捡的骨必须包含9个部分,即头部、双肩、双膝盖、双脚踝、双脚,象征完整的一个人。
装骨的土瓮之口用黄色的布包着,然后带到河边和海边,拿开包扎土瓮口的布,然后点燃油灯、诵经。原本主持仪式者把土瓮放在左肩,走向水中;当水位达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瓮者必须沉入水中,让土瓮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后回家,不得回头观望。
葬礼结束后返回家里,门前要事先准备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叶子,另外再准备一条铁支(ulakkai)横摆在家门前。家属进门前必须洗手、洗脚、洗脸、洗口,然后跨过铁支;亲友也遵照类似做法。根据印度教的说法,铁支能够阻挡从墓园或火化场尾随的精灵。
延伸阅读: 陈亚才/浅谈印度教殡葬文化 陈亚才/屠妖节与正邪意识 陈亚才/来自印度原乡的地方守护神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