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做一個測試。
最近發生了一名男運動員洩露前女友A女星私密照,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分別打了兩個不同的標題:
“A女遭B男洩露私密照抵債”
“B男洩露A女私密照抵債”
哪個標題更吸引你的眼球?有沒有發現同一件事,標題主體一換,焦點與感觀是否也隨之產生變化?
然而,往往媒體或人們會更傾向於第一個標題,於是關注點聚焦在受害者,而非著重在洩露照片者本身的行為是違法可恥,以至於最後模糊了真正的焦點。
ADVERTISEMENT
原因無他,相較於男性,女性的外貌、身體經常被視為流量的“春藥”。
於是,在這個以流量為王的年代,無論是自媒體抑或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數字上漲,“腥羶色”成了最就手的武器,而初心和社會責任是否也逐漸丟失在茫茫數字海洋裡,再也不復見?
-NEP1_20230621_C00440921642.jpg)
仔細回憶臺灣娛樂圈黃金時期,臺灣綜藝節目自90年代開始,幾乎都讓女嘉賓穿著暴露,玩著擦邊遊戲刺激收視率。
紙媒、網媒亦不遑多讓,聳動、露骨的標題和放大局部性器官的照片,不斷挑動受眾的神經。
根據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研究系高級講師黃招勤的觀察,如今我國的媒體生態如同10年前面對數位轉型的臺灣,對腥羶色新聞趨之若鶩。
只因那是最容易掌握,且毫不費力的流量密碼。
他分享一名臺灣學者在多年前撰寫的文章,他提到,當媒體一味追逐腥羶色的新聞時,便只剩下一個角色且會不斷地轉變:
一開始如同吸血的蚊子,新聞事件發生後,競相投入追逐;發展到了某個階段,又變成道德審判者。等到新事件發生,再度進入上述循環,永無止境。
當我們回頭審視不久前一連串的新聞事件,赫然發現預言成真,不免心有慼慼焉。
“媒體不應該是道德審判者,應要更多地報道事實,並且判斷哪些需要報道,以及報道的篇幅和尺度。”
“我總覺得媒體自己迷失了。”
而迷失原因是在於恐懼,這是因為僅仰賴廣告作為唯一資金流入的渠道,收入來源太單一。
曾經與廣告掛鉤的銷量,而今由流量取而代之。
他說,若如今的媒體想要有序地經營,必須具備多方的收入來源管道,比如通過眾籌、冠名、政府基金、與國外媒體合作等等。
他以某環保新聞網站為例,該網站的資金來源為數個國際組織的基金,無需依靠廣告金主支撐。
若不拓展收入來源,依賴單一管道,猶如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故而生怖,因而惶恐,墮入流量迷思不過是預料之中。
“而流量真的能轉化成資金嗎?我不認為。”
無底線迎合真的可以嗎?媒體不該本末倒置
如今肩負培養未來媒體人重任的黃招勤,不斷地提醒參與培訓的學員要牢記自己是一名內容生產者。
“你不是做內容農場,你是做內容;不是在拍電視劇,而是影像記錄。”
他語重心長道,媒體應該思考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把自己視為“內容生產工具”,抑或監督的第四權角色?是把“新聞”當成可出售的“商品”?生產的內容是否能吸引流量?
“如果你的定位很清楚,決心走商品化路線,就不要扮高深。”
而當傳統媒體決定走向商品化路線時,那也意味著走到絕境。
他提到,受眾群的類別繁多,口味各有所好。以飲料為例,明明有ABCD四種口味,只有D受歡迎,因此認為其餘三種口味毫無市場,於是將之統統淘汰,無疑是走進了誤區。
“你得去創造(ABC)潛在的消費群,得去告訴人們這是生活必要的存在。”他言語中有些無奈。
“本來教育讀者或用戶是作為媒體的責任,怎能反過來說只有這群讀者,我只好做這種內容?”
原本要從更廣泛的角度,更為深入地報道一起新聞事件的主流媒體,在數位轉型之時,漸漸被數字綁架了。
-NEP1_20230621_C00440921638.jpg)
用餘生懺悔反思
也許有人會說,黃招勤是久居象牙塔裡的理想主義者,不懂世道艱難,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清高之人。
然而,其實他曾經是一名資深的新聞攝影記者,拍攝過無數封面頭條的照片,是最懂何謂流量密碼的人。
這條路他走過,而且走得比絕大多數人更遠。
他18歲入行,經歷過傳統媒體的專業培訓,亦有“師父”點撥,加上無數次實戰經驗,漸漸學會如何抓住讀者眼球。
“原來能夠登上封面的是這種照片;能夠署名的是那種照片;能夠得到主管讚賞的照片是這種類型……所以自然而然就陷入了腥羶色的拍攝手法,你不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
一直到他在臺灣經歷了一起新聞事件後,他才幡然大悟,並且用餘生反思,因此每每在相關講座分享時,都必定複述此次經歷,是懺悔也是提醒後來者。
“即使在這件事的10年後,我舊事重提,我還是會哽咽和悲傷。”
才剛準備敘述,他的聲音已然開始哽咽。
“這是對新聞事件的侮辱,對我自己也是一種侮辱。”
在他迅速升職為某報的攝影主任後,他就到臺灣深造,成為該報的特派。
憑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新聞嗅覺,只要一點苗頭,他就能精準判斷出哪些是好材料,特別是關於大馬的新聞,更是貢獻了許多獨家,也是頭條、畫頁的常客。
“其實很多事情是錯的。”他強調。
轉捩點發生在2001年6月9日,當時一名大馬籍的政大畢業生跟家人、女友開車出遊,在北宜公路遭一顆巨石砸中,5人罹難身亡。
彼時極具新聞嗅覺的他,在電視上看到這條滾動新聞,骨子裡的DNA下意識地動了:頭條來了!
然後,藉助過往的經驗和所學,盡己所能地和太太配合報道這則新聞,而彼時水果日報式的報道方式尚未登陸臺灣,因此他的做法令當地媒體頗為吃驚。
“我只知道我挖到一條大新聞,很大的新聞。”
他去政大,拍下該學生的畢業冊、畢業袍,還有醫院、學校的照片,極盡煽情之能事;甚至找到罹難者在大馬住家的地址,遙控總部的記者去追訪。
畢業典禮當天,他的同學抱著遺照入場,於旁人來說這是悲痛的悼念,但這對他而言,無疑是最佳的封面照片。
因此,他早早到了現場做好準備。雖然如此,他終究是有血有肉的人,懷抱著惻隱之心,上前想要詢問可否捐助,結果話尚未問出口,受害者的同學破口大罵:“你還有沒有人性?”
面對強烈的敵意,他當下選擇退開,而對方的質問斥罵並沒有讓當下的他悔悟,卻像不易醉的紅酒,時隔一週方顯現後勁。
“我為什麼要在臺灣做馬來西亞乾的事情?這樣不對。我把在馬來西亞那套搬到臺灣來,違反了很多倫理,還沾沾自喜。”
於是,這則新聞成為他和太太的記者生涯最後的採訪新聞工作。
“那張剪報,我還留著。常常作為反思也好,懺悔也好,要提醒自己不能再走這一條路。”
“內疚感是一輩子的。”
儘管他沉浸在回憶裡,敘述時眼眶不禁溼潤,在我心中糾結於是否提醒旁邊的攝影拍照之際,他短暫從悲傷抽離出來,開玩笑式地朝攝影揮手說:“趕快來拍,哭了!”,我們同時笑了出聲。
看啊,我們都知道“眼淚”和“悲傷”是賣點,笑聲裡帶著幾許自我嘲諷,以及對於骨子裡媒體人下意識的DNA感到無奈。
當影響力巨大的媒體被流量驅使,一切以流量作為唯一標準,也許將漸漸變成嗜血的禿鷲,若有朝一日如他一般大夢初醒,又要內疚悔恨多久?
更多【新教育】點看: 用科學方法 為珊瑚安家 讓年輕人看見養老行業的前景 臺馬中文賣座電影導演:周青元 X 程偉豪 飲食治療師和營養師 助你食之有道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新教育】: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