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用心教育

|
发布: 11:00am 28/06/2023

流量转化成资金

数位转型

被数字绑架

监督的第四权角色

本末倒置

无底线迎合

报道篇幅

报道尺度

报道事实

道德审判者

腥膻色新闻

模糊焦点

新闻标题

媒体定位

黄招勤

数据流量

主流媒体

流量

自媒体

媒体

新教育

流量真能轉化成資金嗎?媒體應思考自己的定位!

报道:本刊 叶洢颖;摄影:本报 陈敬晖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測試。
最近發生了一名男運動員洩露前女友A女星私密照,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分別打了兩個不同的標題:
“A女遭B男洩露私密照抵債”
“B男洩露A女私密照抵債”

哪個標題更吸引你的眼球?有沒有發現同一件事,標題主體一換,焦點與感觀是否也隨之產生變化?

然而,往往媒體或人們會更傾向於第一個標題,於是關注點聚焦在受害者,而非著重在洩露照片者本身的行為是違法可恥,以至於最後模糊了真正的焦點。

ADVERTISEMENT

原因無他,相較於男性,女性的外貌、身體經常被視為的“春藥”。

於是,在這個以流量為王的年代,無論是自媒體抑或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數字上漲,“腥羶色”成了最就手的武器,而初心和社會責任是否也逐漸丟失在茫茫數字海洋裡,再也不復見?

流量真能轉化成資金嗎?媒體應思考自己的定位!
黃招勤認為媒體迷失了,原因在於收入來源太單一。

仔細回憶臺灣娛樂圈黃金時期,臺灣綜藝節目自90年代開始,幾乎都讓女嘉賓穿著暴露,玩著擦邊遊戲刺激收視率。

紙媒、網媒亦不遑多讓,聳動、露骨的標題和放大局部性器官的照片,不斷挑動受眾的神經。

根據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研究系高級講師黃招勤的觀察,如今我國的媒體生態如同10年前面對數位轉型的臺灣,對腥羶色新聞趨之若鶩。

只因那是最容易掌握,且毫不費力的流量密碼。

他分享一名臺灣學者在多年前撰寫的文章,他提到,當媒體一味追逐腥羶色的新聞時,便只剩下一個角色且會不斷地轉變:
一開始如同吸血的蚊子,新聞事件發生後,競相投入追逐;發展到了某個階段,又變成道德審判者。等到新事件發生,再度進入上述循環,永無止境。

當我們回頭審視不久前一連串的新聞事件,赫然發現預言成真,不免心有慼慼焉。

“媒體不應該是道德審判者,應要更多地報道事實,並且判斷哪些需要報道,以及報道的篇幅和尺度。”

“我總覺得媒體自己迷失了。”

而迷失原因是在於恐懼,這是因為僅仰賴廣告作為唯一資金流入的渠道,收入來源太單一。

曾經與廣告掛鉤的銷量,而今由流量取而代之。

他說,若如今的媒體想要有序地經營,必須具備多方的收入來源管道,比如通過眾籌、冠名、政府基金、與國外媒體合作等等。

他以某環保新聞網站為例,該網站的資金來源為數個國際組織的基金,無需依靠廣告金主支撐。

若不拓展收入來源,依賴單一管道,猶如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故而生怖,因而惶恐,墮入流量迷思不過是預料之中。

“而流量真的能轉化成資金嗎?我不認為。”

流量真能轉化成資金嗎?媒體應思考自己的定位!

無底線迎合真的可以嗎?媒體不該

如今肩負培養未來媒體人重任的黃招勤,不斷地提醒參與培訓的學員要牢記自己是一名內容生產者。

“你不是做內容農場,你是做內容;不是在拍電視劇,而是影像記錄。”

他語重心長道,媒體應該思考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把自己視為“內容生產工具”,抑或監督的第四權角色?是把“新聞”當成可出售的“商品”?生產的內容是否能吸引流量?

“如果你的定位很清楚,決心走商品化路線,就不要扮高深。”

而當傳統媒體決定走向商品化路線時,那也意味著走到絕境。

他提到,受眾群的類別繁多,口味各有所好。以飲料為例,明明有ABCD四種口味,只有D受歡迎,因此認為其餘三種口味毫無市場,於是將之統統淘汰,無疑是走進了誤區。

“你得去創造(ABC)潛在的消費群,得去告訴人們這是生活必要的存在。”他言語中有些無奈。

“本來教育讀者或用戶是作為媒體的責任,怎能反過來說只有這群讀者,我只好做這種內容?”

原本要從更廣泛的角度,更為深入地報道一起新聞事件的主流媒體,在數位轉型之時,漸漸被數字綁架了。

流量真能轉化成資金嗎?媒體應思考自己的定位!
▲黃招勤曾經是一名資深的新聞攝影記者,但是2001年,為了採訪一起新聞事件而“不擇手段”讓他悔恨至今。

用餘生懺悔反思

也許有人會說,黃招勤是久居象牙塔裡的理想主義者,不懂世道艱難,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清高之人。

然而,其實他曾經是一名資深的新聞攝影記者,拍攝過無數封面頭條的照片,是最懂何謂流量密碼的人。

這條路他走過,而且走得比絕大多數人更遠。

他18歲入行,經歷過傳統媒體的專業培訓,亦有“師父”點撥,加上無數次實戰經驗,漸漸學會如何抓住讀者眼球。

“原來能夠登上封面的是這種照片;能夠署名的是那種照片;能夠得到主管讚賞的照片是這種類型……所以自然而然就陷入了腥羶色的拍攝手法,你不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

一直到他在臺灣經歷了一起新聞事件後,他才幡然大悟,並且用餘生反思,因此每每在相關講座分享時,都必定複述此次經歷,是懺悔也是提醒後來者。

“即使在這件事的10年後,我舊事重提,我還是會哽咽和悲傷。”

才剛準備敘述,他的聲音已然開始哽咽。

“這是對新聞事件的侮辱,對我自己也是一種侮辱。”

在他迅速升職為某報的攝影主任後,他就到臺灣深造,成為該報的特派。

憑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新聞嗅覺,只要一點苗頭,他就能精準判斷出哪些是好材料,特別是關於大馬的新聞,更是貢獻了許多獨家,也是頭條、畫頁的常客。

“其實很多事情是錯的。”他強調。

轉捩點發生在2001年6月9日,當時一名大馬籍的政大畢業生跟家人、女友開車出遊,在北宜公路遭一顆巨石砸中,5人罹難身亡。

彼時極具新聞嗅覺的他,在電視上看到這條滾動新聞,骨子裡的DNA下意識地動了:頭條來了!

然後,藉助過往的經驗和所學,盡己所能地和太太配合報道這則新聞,而彼時水果日報式的報道方式尚未登陸臺灣,因此他的做法令當地媒體頗為吃驚。

“我只知道我挖到一條大新聞,很大的新聞。”

他去政大,拍下該學生的畢業冊、畢業袍,還有醫院、學校的照片,極盡煽情之能事;甚至找到罹難者在大馬住家的地址,遙控總部的記者去追訪。

畢業典禮當天,他的同學抱著遺照入場,於旁人來說這是悲痛的悼念,但這對他而言,無疑是最佳的封面照片。

因此,他早早到了現場做好準備。雖然如此,他終究是有血有肉的人,懷抱著惻隱之心,上前想要詢問可否捐助,結果話尚未問出口,受害者的同學破口大罵:“你還有沒有人性?”

面對強烈的敵意,他當下選擇退開,而對方的質問斥罵並沒有讓當下的他悔悟,卻像不易醉的紅酒,時隔一週方顯現後勁。

“我為什麼要在臺灣做馬來西亞乾的事情?這樣不對。我把在馬來西亞那套搬到臺灣來,違反了很多倫理,還沾沾自喜。”

於是,這則新聞成為他和太太的記者生涯最後的採訪新聞工作。

“那張剪報,我還留著。常常作為反思也好,懺悔也好,要提醒自己不能再走這一條路。”

“內疚感是一輩子的。”

流量真能轉化成資金嗎?媒體應思考自己的定位!

儘管他沉浸在回憶裡,敘述時眼眶不禁溼潤,在我心中糾結於是否提醒旁邊的攝影拍照之際,他短暫從悲傷抽離出來,開玩笑式地朝攝影揮手說:“趕快來拍,哭了!”,我們同時笑了出聲。

看啊,我們都知道“眼淚”和“悲傷”是賣點,笑聲裡帶著幾許自我嘲諷,以及對於骨子裡媒體人下意識的DNA感到無奈。

當影響力巨大的媒體被流量驅使,一切以流量作為唯一標準,也許將漸漸變成嗜血的禿鷲,若有朝一日如他一般大夢初醒,又要內疚悔恨多久?

更多【】點看:
用科學方法 為珊瑚安家
讓年輕人看見養老行業的前景 
臺馬中文賣座電影導演:周青元 X 程偉豪 
飲食治療師和營養師 助你食之有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