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7:49pm 30/06/2023

建筑

草稿筑迹

辜秋莹

翁汶峰

趣味人生

建筑

草稿筑迹

辜秋莹

翁汶峰

趣味人生

草稿築跡|​馬六甲東街納,文化大熔爐

走進馬六甲市中心的東街納社區,你會發現,這裡就是渾然天成的文化大熔爐。這是一種奇妙的社區體驗,既不是華人新村,也不是馬來村落,又難以歸類為峇峇孃惹、遮迪、葡萄牙後裔或任何土生族群的專屬聚落。這裡居住了以上所有的族群,卻不為任何一支族群所獨有。這樣的社區與其歷史發展背景有著密切關係。

文/圖:辜秋瑩、(草稿特約編輯,馬六甲培風中學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ADVERTISEMENT

v1
馬六甲高腳屋結合會客廳結構的老房子。原來象徵社會身分地位的會客廳,發展至後來成為許多馬來房子的必要空間,主要是因為現代傢俱成為許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需要更多空間安置。

在馬六甲王朝時期,東街納被稱為烏貝(Upeh)。這裡住著馬來族(Melayu)、爪哇族(Jawa)以及亞齊族(Acheh)等族群,是個自然形成的聚落,並以捕魚為生的經濟群體。葡萄牙殖民者踏足這片土地時,為了維護自身安全與權益,在城鎮邊緣即荷蘭街與烏貝地區的邊界築起木柵(palisade),然後以葡萄牙語“Tranquerah”(圍牆之意)稱之。這個名字後來再被不同的族群以各自母語音譯,就有了“東街納”與“Tengkera”這兩個眾人更耳熟能詳的名字。

基於複雜的文化歷史發展背景,東街納社區因此聚集了各式各樣有趣的建築。這些建築大多難以用統一的風格定義,經常在同一棟建築上,可以找到好幾種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築風格。

v2
門前紅燈籠高掛,顯示出現居此處者的文化背景。
v8
由於甘榜小路窄小,從前常有小孩在路上戲耍跑鬧(現則常有老人閒適散步),其中一間高腳屋的大門石柱嵌入“Beware of children”的警示。

依海而建:甘榜東街納班臺的全民高腳屋

和馬六甲老街社區裡的長輩聊天,長輩最常激動地描述荷蘭街或東街納大街店屋後的海域。當時許多店屋後都有高腳的設計,是為了防止漲潮時海水淹入屋而建。東街納大街的店屋距離海岸線稍微有點距離,所以屋後較少高腳設計,但店屋後方的甘榜卻仍然保留不少高腳屋形式的老房子。

最初走入東街納社區的甘榜東街納班臺(Kampung Tengkera Pantai),看見這些高腳屋時,很容易誤以為這是個馬來甘榜。經過多次回訪觀察,才發現村子裡的高腳建築也住著非馬來人群體。正如其名,甘榜東街納班臺曾經是海灘,為了應付漲潮避免海水湧入房子,高腳屋正好是符合當地生活所需的建築形式。那麼要如何判斷究竟是哪個族群住的房子呢?通常按房子門面與文化、信仰相關的物件,就可以略猜一二。比如華人房子會祭拜天神、葡萄牙後裔會在門楣上方擺放天主像等。

v3
略帶弧度的扶手、華麗的石階梯,象徵的是馬六甲的富饒與經濟繁榮,同時也象徵馬六甲人對新技術的包容與接納程度。
v7
甘榜中其中一家保存完好的高腳屋建築,玻璃窗戶、上木下磚,屬於英殖民時代的產物。

古今中外:高腳屋演變過程的文化包容力

東街納班臺甘榜的高腳屋,是以經典的馬六甲高腳屋(Rumah Melaka)為基礎,並且依據馬來高腳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和流行趨勢,而依序發生變化的建築群。

馬六甲高腳屋的特色在於屋頂造型,高高突起的長屋頂,側面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被稱為“Bumbung Panjang”。房子正面與側邊各有一個石梯階(tangga batu),前者供男賓使用,後者接待女賓。石階梯有的簡陋、有的嵌入華麗瓷磚,亦為馬六甲高腳屋之特色。在房屋結構方面,主要分主屋(rumah ibu)與廚房(rumah dapur)兩大空間佈局,並且在主屋和廚房之間,隔出了類似天井的空間,稱為“Selang”。

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最基礎的馬六甲高腳屋,也能找到在馬六甲高腳屋的基礎上,增加了被稱為“Anjung”的會客廳,一種混搭風格的馬六甲高腳屋。後來殖民者帶來外來文化,馬來高腳屋的整體發展也受到影響。甘榜東街納班臺的高腳屋,也開始融入一些非原生文化的元素,比如歐洲圓柱風格、中國與印度文化風格的木雕或圖騰意象等。

小小一座甘榜,讓我們飽覽馬來高腳屋的發展和演變,體會其中強大的文化包容力,令人歎為觀止。

v4
傳統馬來高腳屋的山形屋頂,側面會裝飾名為“Tebar layar”的通風結構,帆船造型象徵馬來民族四海為家的民族特性。
v5

和而不同:融入血液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這些高腳屋不只會因為居住的人不同,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建築風格;也會因為時代變遷、地理特性、社會發展,甚至工匠背景的不同,而展現出多元且豐富的建築手法與文化內涵。更有趣的是,通過東街納社區裡的高腳屋,我們有幸見證多元價值如何毫無縫隙地融入社區DNA之中,讓多元成為生活常態,而不是需要費盡心思追求的理想。

八九十年代,東街納開展填海工程,從此海岸線和居民口中與海有關的故事,一起消失不見。現在的甘榜東街納班臺不再需要高腳屋,遺留下來的高腳屋,部分因無人居住或缺乏修繕而變得殘破不堪。仍然保留完好的,每一家都令我們感到欣慰和感恩。

越靠近我們的地方,往往離我們越遙遠。東街納緊挨最熱鬧的馬六甲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但在馬六甲生活或出差旅遊的人們,都會錯過如此精彩多元、和而不同的東街納社區。

v6
以蛋清、動物貝殼及石灰等混合物塗抹牆面的手法(lime plaster),廣泛用於馬六甲荷蘭殖民時期的建築。甘榜東街納班臺中也有部分高腳屋的老牆使用相關技術,間接透露建築年代背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