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華小教育六年,作為大馬版本的中華文化薰陶下的一代,作為可以講中文使用中文寫作的一代,所有人對華教的存在是心存感激的。不然現在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可能有所偏差,以及將缺乏多語優勢。
ADVERTISEMENT
華教園丁莫泰熙離世,圈內人的臉書出現一陣又一陣的緬懷漣漪,有人分享關於莫老華教故事的悲歡,有人追念共事時的事業啟發,更多人是回憶交集時點滴的感動事蹟。此前,另一位受到尊重的華教人物吳建成校長離開時,也曾掀起一股追思潮。在這傷感追憶之後,我總覺得還需要對當前的華教處境做分析,才對得起並擴展深情悼念的意義。
兩者的離開預示了獨立前誕生者的華教世代意識的淡化。他們承繼的是華教鬥士林連玉那種精神,雖然沒有被褫奪公民權遭受到像林般之國家的迫害,卻也同樣在精神上是被放逐的,甚至因為社會公義或華教鬥爭而入過獄。
在他們的世代經驗中,華教是充滿危機的。獨立後,官方語言政策下,華教是被邊緣的,國家至多隻接受華小,像獨中這樣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完全不被承認的。那個世代繼承了華教先烈爭取母語成為官方語言的理想,在受到獨尊單一語文的政治挫折後產生的悲情,成為了守護華教堅持母語教育的動力。
他們之後的世代,即獨立後誕生到513種族衝突事件發生,這個世代的華教已經少了讓人敬仰像他們倆的鬥士了。不過,這個世代還是共享了大部分類似的情操。還是有悲情的,還有不少人是熱血的,依然堅持華小一間都不能少的。
之後,是經歷了80到90年代華人政治風起雲湧的後513世代,他們很多被感染到了華教的情操,但缺乏真正的危機意識。只接受六年華小教育,之後到國中或國民型中學就讀畢業者,對於華教也有不同的看法。
沒有經歷過80和90年代的世代,尤其是非獨中生,對於華教的情感和認知,已經少了之前幾個世代的悲情和危機意識。他們對於華小的存在是視為理所當然的。他們經歷過的大馬政治版圖之變化,對於國家的憤怒,很多時候是貪汙腐敗和不民主的關係,而非遙遠的華教課題。
作為受華小教育六年,作為大馬版本的中華文化薰陶下的一代,作為可以講中文使用中文寫作的一代,所有人對華教的存在是心存感激的。不然現在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可能有所偏差,以及將缺乏多語優勢。
馬來語作為官方語文的政策早在多年前鬆綁,政治上已經沒有獨立前後般的消滅華文壓力。教育政策的自由化尤其是國際學校的出現和盛行,也衝擊著華小和獨中。而中國崛起後,已經存在的和即將湧入大馬的商業投資,中文價值和地位也已經無可置疑了。華社對華教課題的立場,是需要調整的。
這不是一篇全面的分析,只是片面的論述。有需要去反省莫泰熙和吳建成,他們兩人生長底下的華教經驗和智慧,並思考未來。對於華教的看法,華社不同世代和教育背景是有不一樣的感受和看法的。在兩位華教前輩離開後,需要去梳理更多的課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