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電子遊戲的群體多為未成年和青少年,基於心智不成熟,他們更容易沉迷電子遊戲,但這不代表電子遊戲就會引導他們做出暴力的罪行。
ADVERTISEMENT
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國內近期擴大的騷亂事件指向了TikTok、Snapchat和電子遊戲。
馬克龍除了認為社交媒體為這場騷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之外,還說道:“我們感覺這裡面(參與騷亂)的一部分人都是流落街頭的無家可歸者,他們沉迷於電子遊戲。”
事實上,除了法國的這起全國性示威事件,歷史上也有不少暴力事件都被歸咎於電子遊戲,例如1999年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2022年紐約布法羅大規模槍擊事件,電子遊戲都成為替罪羊,“承擔”和“解釋”了罪犯的行為。
隨著網絡的發達和電子遊戲的普及,暴力電子遊戲備受爭議,某些群體認為遊戲中的暴力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用戶,令其產生暴力心理,從而催生許多暴力行為。
電子遊戲該不該成為眾矢之的?電子遊戲裡面的暴力情景,是不是會對用戶構成不良影響?是不是導致罪案發生的主因?
無可否認,暴力類遊戲和犯罪行為並非完全一丁點關聯也沒有,但我們是否就能推演出“暴力類遊戲導致犯罪”的結論?
沉迷電子遊戲的群體多為未成年和青少年,基於心智不成熟,他們更容易沉迷電子遊戲,但這不代表電子遊戲就會引導他們做出暴力的罪行。
最近,攜帶孩子參與了一個幼兒的鼓藝體驗課,導師分享幼兒學習二十四節令鼓的好處,除了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孩子還可以通過團體活動培養紀律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此一來,當幼兒成長到青年叛逆期,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行差踏錯。
所以,每當孩子或者青少年犯下任何犯罪行為,其教導責任必定歸咎於父母。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在教導上肯定是責無旁貸,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以確保孩子從幼年開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這樣,當孩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接觸到新事物時,心裡會有一把尺,拒絕任何不良影響,進行犯罪行為。這才是檢討任何暴力事件應有的態度,而不是把責任歸咎到一個死物──電子遊戲身上。
若孩子已經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就算孩子每天花24小時玩遊戲,也不會受電子遊戲影響去進行任何暴力事件。
若要簡單粗暴地把暴力罪犯行為歸咎於電子遊戲,還不如像電影的場景般──實行科學的方式,為每個人檢測DNA是否存有暴力傾向,這才是改變和杜絕暴力行為的最科學方法。
所以身為父母,必須遵守社會的規則教育孩子,規範孩子的行為,讓他們可以貢獻社會,而非成為暴力罪犯後拿電子遊戲當作替罪羊。這樣的說法豈不跟殺人犯的母親認為是鄰家的孩子帶壞自己家孩子一樣,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老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