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幾個有關日本雜學的小故事。
ADVERTISEMENT
一、日本人為何喜歡吃生魚片?生魚片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日本的和歌總集《萬葉集》,源於奈良時代,相當於盛唐時期。當時唐朝有一道喚作“切鱠”的名菜,就是今天的生魚片。
唐朝的飲食文化十分興旺,釣魚是最常見的休閒活動。鮮切的魚蘸上醬油或拌蔥薑絲食用,就是一道鮮美的菜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詩〈洛陽女兒行〉雲:“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鱠”同“膾”,生魚片也。《禮記·少儀》又云:“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換成白話文,即把鯉魚切成薄片來吃,那就是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生魚片的習慣是從唐朝傳過去的,現在又從日本傳到世界各地。下回去日本餐廳吃刺身時,回想一下舌尖上的歷史,應該別有風味。
二、為何日本僧人可以娶妻吃肉?這件事可追溯到明治初期。明治維新前,日本人有一千年不吃肉,維新後明治政府頒佈了〈肉食妻帶解禁令〉,允許僧人蓄髮、娶妻、生子、食肉,且子承父業,長大後當職業和尚。民俗學者中村生雄在他的遺作《肉食妻帶考——日本佛教的誕生》(2011)裡闡述了日本人的宗教意識,認為日本佛教與漢傳的大乘佛教不同,佛教僧侶不受戒律規定,可以吃肉結婚。這本書引起以親鸞創立的淨土真宗教團關注,“肉食妻帶”自此成為淨土宗的特徵之一。淨土真宗是日本唯一許可僧人娶妻生子的教派。
三、日本神社只辦婚禮不辦喪事是真的嗎?日本婚禮分西式、神前式和佛前式,一般都在神社舉行。傳統上神社只辦婚禮,不處理喪葬事務,跟神道避忌死亡的思想有關。日本宗教以神道及佛教為主,相信來生。冠婚葬祭為人生四大禮儀,尤其重視葬禮,通過葬禮表達對逝者的尊敬。葬禮多在寺院舉行,再以火化形式安葬。看過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便知一二。
這些雜學知識類似“豆知識”,或稱生活小常識。
雜學相對應是顯學,讓我想起思想家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提到的《狐狸與刺蝟》隱喻。兩種動物象徵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狐狸代表多元論,刺蝟代表一元論。我覺得雜學如通才,像狐狸;顯學如專才,像刺蝟。狐狸知道很多事,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故云“狐狸觀天下之事,刺蝟以一事觀天下”。換個說法,當遇上不同的處境時,狐狸會靈活應對,而一根筋的刺蝟只懂得用同樣的計策(捲成球狀)應變。
世事變幻無常,我們要怎樣去應付變化?在這個前景晦暗不明的時代,也許做個跨領域的雜學人,採用狐狸的多元思維模式,更能幫助我們從容面對人生。
相關文章: 葉蕙/在數碼時代換個活法 葉蕙/我和韓國有個約會 葉蕙/我們走過的那個時代 葉蕙/此生最美的相遇 【讀家說書】葉蕙 / 村上新作講什麼? 彭健偉/親身體驗才準 張麗珠/悅食記 鬍鬚佬/幹盤面vs哥羅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