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跟慧玲说我感觉自己最近‘卡着’了。”我和同事坐在阶梯,犹如工厂女工流水线般把问卷调查放进一个个环保袋里时,她说起自己最近在写稿上面对的难题。
其实在这之前,主管就已向我提过同事最近的困境。“我跟她说,她需要尝试慢下来。”
ADVERTISEMENT
公司两位编辑里,我和同事就像是坐标的两端:她是十足的外向“社牛”,我是典型的内向高敏感;她加入公司是因为想着可以到处旅游,我加入公司纯粹因为喜欢文字;遇有媒体邀请时她会渴望出席,哪怕外出半天都行,我则希望不要“烧”到我,最好半小时都不要;她做事总是往外冲,我做事总是向内看;她从性格到文章风格总是跳跃有创意,我的则是稳扎稳打细心内敛。
论在公司的资历,同事比我早了一年多,入职已有三年多,但在杂志栏目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纵然我们尽可能以不同主题来包装,时间长了也难免陷入没有突破的困境。就像从前我担任网媒编辑时,店家或许各有特色,但时间长了终究抵不过格式和套路。即使我努力做到以前主任对我说的:“一名优秀的记者就是要懂得用和别人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但在如今商家越来越没什么差异的情况下,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花样。
先慢下来 沉淀自己
面对同事的困境,主管因应她凡事冲太快的性格,建议她尝试慢下来,写稿时先沉淀自己,并且多看不同类型的文章;我则建议她去尝试不同的写法和切入方式,而这也是我最近尝试的方向——从原本稳扎稳打的陈述,转向运用自己的共情和高敏感特质,在采访和写作时开始侧重感受,与受访者和读者建立情感连接。
来到我的运动训练上,突然发现不论是主管抑或我对同事说的那些话,都同样适用于自己。我常在训练上冲太快,因为我想进步,并且之前的经验告诉我我可以进步。于是一旦没有出现预期的进步,我就会想哪里出了问题,而通常的做法是再用力往前继续冲,期待着只要努力就能冲破那个边界。但很多时候,我需要的其实是慢下来,看看哪里有问题,再换个方式去刺激。
经过了为期6星期的周期性课表、一星期的最大肌力测试后,昨天刚结束了减量周期。教练发来新一个周期的课表后,我们讨论起之前减量的情况。
“我就是去维持基本活动量而已,反正这两个星期完全没碰举重,纯粹不想练。”
“很好,这才是好好休息,recover deload(减量恢复)。”
“但我感觉休息不够,我懒惰起来自己都害怕(此处有无数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包),只是别人看起来总说我训练很hard core(硬核)。”
“证明你认真起来你自己也该害怕吧。”
教练一言惊醒那个连梦中都在努力的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