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跟慧玲說我感覺自己最近‘卡著’了。”我和同事坐在階梯,猶如工廠女工流水線般把問卷調查放進一個個環保袋裡時,她說起自己最近在寫稿上面對的難題。
其實在這之前,主管就已向我提過同事最近的困境。“我跟她說,她需要嘗試慢下來。”
ADVERTISEMENT
公司兩位編輯裡,我和同事就像是座標的兩端:她是十足的外向“社牛”,我是典型的內向高敏感;她加入公司是因為想著可以到處旅遊,我加入公司純粹因為喜歡文字;遇有媒體邀請時她會渴望出席,哪怕外出半天都行,我則希望不要“燒”到我,最好半小時都不要;她做事總是往外衝,我做事總是向內看;她從性格到文章風格總是跳躍有創意,我的則是穩紮穩打細心內斂。
論在公司的資歷,同事比我早了一年多,入職已有三年多,但在雜誌欄目沒什麼變化的情況下,縱然我們儘可能以不同主題來包裝,時間長了也難免陷入沒有突破的困境。就像從前我擔任網媒編輯時,店家或許各有特色,但時間長了終究抵不過格式和套路。即使我努力做到以前主任對我說的:“一名優秀的記者就是要懂得用和別人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但在如今商家越來越沒什麼差異的情況下,我實在想不出什麼新花樣。
先慢下來 沉澱自己
面對同事的困境,主管因應她凡事衝太快的性格,建議她嘗試慢下來,寫稿時先沉澱自己,並且多看不同類型的文章;我則建議她去嘗試不同的寫法和切入方式,而這也是我最近嘗試的方向——從原本穩紮穩打的陳述,轉向運用自己的共情和高敏感特質,在採訪和寫作時開始側重感受,與受訪者和讀者建立情感連接。
來到我的運動訓練上,突然發現不論是主管抑或我對同事說的那些話,都同樣適用於自己。我常在訓練上衝太快,因為我想進步,並且之前的經驗告訴我我可以進步。於是一旦沒有出現預期的進步,我就會想哪裡出了問題,而通常的做法是再用力往前繼續衝,期待著只要努力就能衝破那個邊界。但很多時候,我需要的其實是慢下來,看看哪裡有問題,再換個方式去刺激。
經過了為期6星期的週期性課表、一星期的最大肌力測試後,昨天剛結束了減量週期。教練發來新一個週期的課表後,我們討論起之前減量的情況。
“我就是去維持基本活動量而已,反正這兩個星期完全沒碰舉重,純粹不想練。”
“很好,這才是好好休息,recover deload(減量恢復)。”
“但我感覺休息不夠,我懶惰起來自己都害怕(此處有無數個哭笑不得的表情包),只是別人看起來總說我訓練很hard core(硬核)。”
“證明你認真起來你自己也該害怕吧。”
教練一言驚醒那個連夢中都在努力的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