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上午,傅承得成人書法班準時開課。
書法課室位於檳島新港某住宅區的居民協會會所裡,“冠病疫情暴發後,就把在商場租賃的經典學堂收了,行動管制令結束,才找到這地方開班,目前只有書法班有實體課,經典課還是線上教學。”他輕描淡寫地說道。
ADVERTISEMENT
那是一座築了紅磚矮圍籬的平房,前門貼了一張宣紙,寫著“傅承得書法班”,推門而入,裡面幾張桌子拼成一張大長桌,傅承得居中端坐,頭頂上有一臺手機正在做視訊直播,原來是線下線上同步上課,總共十多位學員,聚精會神地觀摩老師一筆一劃示範臨摹。
傅承得除了講書法,偶爾也穿插歷史典故,或是分享文房知識,把課上得趣味橫生,氣氛活躍。和多年前豪氣干雲氣場強大的“傅老”比較,眼前的“傅老師”明顯多了一分親和力,眉宇間也多了一分安適自在。
打乒乓鍛鍊反應能力
上課時,隔壁不時傳來球類撞擊牆壁的聲音,偶爾夾帶一兩聲吆喝,原來牆後就是乒乓室,高手重板扣殺的威力穿透到牆的這一邊來了。傅承得笑著告知他也常在隔壁打乒乓,“一個星期3天,打樂齡球,不在乎球技和輸贏,純粹是為了流流汗!”
他侃侃而談:“其實我最喜歡打羽球,但一方面場地不方便,一方面羽球對我現在這個年齡來說太激烈,所以轉向打乒乓。在吉隆坡那些年,忙工作,忙應酬,幾乎沒有運動,人老了,反應比較慢,剛回來檳城,有幾次無緣無故跌倒,其中一次,明明看到前面有鐵鏈,告訴自己要跨過去,但就是跨不過去,一隻腳勾到鐵鏈,撲倒在地,所以警惕自己必須運動。打乒乓的好處是鍛鍊反應能力,球來了,幾乎沒有時間想,馬上就得揮拍,日後哪天再跌倒,也會馬上反應,作出防護。”
為防老,51歲開始寫書法
打乒乓是為了防老,寫書法也是。
“我51歲才學書法,學書法有個很簡單的理由──防老,希望老了不要沒事可做,只剩下看電視,至少有一點精神寄託。”他的另一個精神寄託是閱讀,“我長期都有閱讀的習慣,2009年開始教經典後,每次開課前,都會把整部經典從頭到尾溫習一遍,相關方面的書籍也會找來重讀。此外也看一些比較輕鬆的書,最近常看的是科普類書籍。”
他坦言自己打從年輕就開始“學養老”,“在職場上觀察長輩的表現,有兩件事讓我警惕──年老了,不要倚老賣老和重複。前者來自自我中心,後者因為生命內容的貧乏,所以同樣的一件事,講了又講,被年輕人嫌囉嗦。”
希望自己老而能動,老而有用
談到養老,他希望自己能做到以下幾件事:
“一、老而能動,老而有用。能動包括走動和運動,有用包括能為家庭和社會做點事。此外,人最害怕的,其實是失去自理的能力。要靠別人照顧自己,不僅自己辛苦,也辛苦身邊的人。
二、老而有伴。這個‘伴’,可以是家人或朋友,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託,例如宗教、閱讀、書畫,乃至寵物和花草等。三、老而能戒。孔子說‘君子有三戒’,第三戒是‘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是小心警惕,包括飲食和言行,應該戒口的時候就得戒口,不要亂吃,還有就是說話要小心。‘得’是貪得,即慾望要減少,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還整天想要這個想要那個,那就太難了。”
最後是老而能學,“我媽媽偶爾還會從電視烹飪節目上學煮新菜式,我的經典或書法課也常有長輩參加,書法課有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他們都有書法自學基礎,但都‘學然後知不足’,老了還能繼續學習,一則不知‘老之將至’,一則表示未來還有希望。我也如此自勉。活到老,學到老。”
在檳島生活的這些年,傅承得經常居家不出,日常活動範圍在住家5公里內,“除了跟少數老同學偶爾有聯絡之外,很少出門,幾乎變成老宅男了!”他笑著自嘲,下一秒,語氣篤定地說道:“不再到處跑了啦,在吉隆坡30年已經跑得夠多了,現在寧可多留點時間,看看書,寫寫字,跟家人相處。”
向姐弟學習如何孝順媽媽
傅承得從1987年開始在吉隆坡生活,2015年才倦鳥知返,回家,不是為了養老,而是想要盡孝。
“在吉隆坡的那些年,我是不孝子,只顧拼搏事業,養家活口,甚少關懷媽媽,盡孝之事都交給我的姐弟。”他幽幽地說。2009年他開始導讀儒、道經典,每當讀到《論語》孔子談孝道,心中總是萬般感觸。“總不能整天叫別人孝順,但自己卻沒有做到,想到人生幾何,慚愧之情油然而生,所以毅然決然搬回檳城。我想,克盡孝道我是做不到了,至少希望能經常陪伴媽媽,也向姐弟學習如何孝順她。”
86歲媽媽,身體硬朗愛漂亮
傅承得的母親名叫邱素端,今年86歲,身體依然硬朗,每天天未亮,就和朋友在公園練香功,然後去巴剎買菜,再到咖啡店喝杯“咖啡烏少糖”,吃碗福建面或雲吞麵。更叫人欽羨的是她還能在住家5公里範圍內開車,視力良好,走路健步如飛。
“我剛回來時,有一次和弟弟、弟婦帶她去亞依淡巴剎買菜,她走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差點跟不上,走路真的有夠快!”想起自己喘噓噓追著母親跑的樣子,傅承得忍俊不禁。
傅媽媽也是一個愛漂亮的媽媽,和傅媽媽見面前,她的兒子就悄悄告訴我們:“她很照顧自己的形象,昨天還特地去做頭髮,穿得漂漂亮亮!”確是如此,有四分之一娘惹血統的傅媽媽肌膚白皙,一頭白髮銀閃閃,髮量豐盈,臉上化淡妝,看起來精神,也讓人看著舒服。
從舊照片中所見,她年輕時愛作娘惹打扮,穿收腰刺繡長衫,腳踩珠子鞋,典雅動人。問是否有留著這些美麗的娘惹服時,她搖搖頭,嘆了口氣:“孩子小的時候,我沒有錢買衣服給他們,就把自己的衣服剪開,重新裁過,給他們做衣服。”
走過辛苦年代,所幸孩子都孝順懂事
說起往事,傅媽媽慢慢紅了眼睛,幾度哽咽,不時拭淚。
在她小時候,父親曾經有3間鹹魚店,二戰後全被炸燬,一無所有,家裡手足又多,所以她小學一年級沒念完就輟學,幫家裡飼養家畜,長大一點就當工廠和家庭女工,分擔家計。嫁入傅家後,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但沒幾年家道就中落,為了養家餬口,她放下“少奶奶”的身分,幫人洗衣服、打家庭工,後來轉做小販,在檳城升旗山腳的東京茶室賣“叻沙”。
家道中落前,雖然家裡衣食無憂,但習慣了勞動的她不時會做些糕點,或用塑膠繩編織手提袋拿去賣,賺點零用,所以她從來就不是坐在家裡翹起腳不做事的少奶奶,但小販這份工作和一家子的生活負擔,還是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傅媽媽眉頭緊蹙,彷彿說的是昨天的事:“做小販很辛苦,早上吃一碗麵、喝一杯咖啡烏墊肚子,就去開檔。一開檔就沒有時間吃飯,經常餓過頭,餓過頭就不餓了,什麼都吃不下。晚上回到家,做家務,準備明天的材料,睡一個小時,又要起身準備開檔。”
40歲那年,她偷偷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如今這張照片被84歲的她拿在手裡,仔細端詳:“拍照看起來比較胖,其實那時候最瘦,一直吃不下,以為活不久了,就去拍了這張相片。”相中人面容姣好,心裡雖然愁腸百結,但仍打起精神,對著鏡頭嫣然一笑,以為這笑顏會是自己留在人間最後的溫柔。
生活雖苦,但4個孩子懂事孝順,讓她深深欣慰,並告訴自己咬緊牙關,再苦都要撐過去。
“他們會幫我切黃瓜、切黃梨、洗碗、捧餐,每個傍晚,四姐弟輪流幫我看檔,讓我回家沖涼吃飯,有一次大女兒還在檔口暈倒,幸好有人幫忙。”說著,心裡又揪著疼,又是默默拭淚。
每天早出晚歸,沒有時間督促孩子讀書,但仍不忘對孩子耳提面命:“生在大家庭很辛苦,自己要會想,要努力讀書,要聽父母的話。可能孩子知道我辛苦,所以都有聽進去。”
當小販落下接觸性皮膚炎
1980年,傅承得到臺灣上大學,人在異鄉,心裡卻念著母親,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給媽媽寫信;這件事,他說自己已經忘記了,但傅媽媽卻記得清清楚楚。“他每次寫信回來,都跟我說,媽媽,你要每天笑,要快樂一點。我不識字,是侄女讀給我聽的,他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侄女也會念給我聽,他寫媽媽的故事,我聽了很感動,很安慰。”
她希望兒子唸完書就回國,所以傅承得臺大中文系一畢業,就回來檳城教書。傅媽媽仍繼續當小販,直到每個孩子都安穩就業,才把檔口收了,算一算,前後一共18年。
只是,檔口收了,接觸性皮膚炎卻如影相隨,糾纏不去。
傅媽媽攤開雙手,絮絮叨叨地:“賣叻沙的時候手就痛了,因為常常泡水,洗這個洗那個。”接觸性皮膚炎又叫主婦手,病因是雙手經常沾水和接觸化學潔淨劑,令皮脂膜變得脆弱,初期皮膚會泛紅發癢,接著就脫皮龜裂,手上滿是血泡,痛徹心扉。“手痛就搽藥,但沒有用啊,一碰水就發作。藥搽多了,皮都薄了,現在搽什麼都沒有用,只能儘量不要碰水。”
湊近看,只見皮膚粗糙脫屑,微微泛紅,指腹上有裂口,指紋幾乎看不見,呈現蠟樣光澤。這滿布滄桑的雙手,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偉大。
媽媽當小販的那一年,傅承得9歲,回想當年,他歉疚地笑道:“我是比較任性的孩子,偶爾會偷懶,不像我弟,他從小就懂得為媽媽著想,會主動去幫忙。我在臺北讀書那幾年,是我媽最辛苦的時期,兩個姐姐在外工作,都是我弟在陪她。”
目前四姐弟中,“大姐住在馬六甲,每年回檳幾趟探親,每週給媽媽打兩次電話閒聊家常,二姐和二弟則常伴媽媽左右,媽媽與二弟同住,二姐也住在同一花園,女人家的事由二姐包辦,那是細心的工作。”
二弟在傅承得心目中是“第二十五孝”,“他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孝子,既敬順媽媽,也非常懂媽媽的心,知道媽媽在想什麼。”
媽媽煮的菜永遠最好吃
傅媽媽本身會煮、也愛煮,所以吃東西很挑,愛吃榴槤,偶爾小酌怡情,幾乎沒有戒口。“我弟若帶媽媽上某家餐館,一定是和弟婦先去試菜,確定合乎媽媽的胃口,才帶她去。當年媽媽裹粽制年餅,都是我弟幫忙記錄訂單和派送。他也長期帶媽媽去練真氣功並陪著她練,媽媽老當益壯,二弟居功不少。”他由衷地說道。
傅媽媽不當小販後並沒清閒下來,端午節就裹粽子賣,一裹就是千多兩千顆,農曆新年則做年餅,同樣供不應求。但這些都是體力活,她七十多歲後,孩子就不讓她辛苦操勞了。
下廚是傅媽媽最大的興趣,傅承得莞爾笑道:“她在這方面非常挑剔,廚房是她的聖地,別人不能隨便碰,你頂多可以幫她洗碗,我兩個姐姐頂多能幫她切菜。我們不反對她煮,但是她的手不能碰水,一碰水就疼痛不堪,所以這兩三年我不讓她煮了,現在她只是偶爾煮一兩道菜而已。”
最近兩三年,孩子也不讓她裹粽子了。他慨然笑道:“現在想吃也沒得吃。我二姐非常珍惜媽媽裹的粽子,放在冰格里,一整年都捨不得吃!”
他像自說自話,喃喃說道:“媽媽煮的菜永遠是最好吃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媽媽煮的從來都是孩子最喜歡吃的,她是專為你而煮,從小到大你喜歡的口味,她都一清二楚,所以她煮的菜一定是最好吃!”
傅媽媽裹給孩子的粽子就有4種不同的口味,“我大姐怕吃肥肉,裹給她的就少放五花肉,我愛吃肥肉,裹給我的就放兩塊五花肉,再來還有不同的口味,有的重一點,有的淡一點,完全是為我們度身訂做。”
在媽媽身邊的這些年,他也發現,討媽媽開心其實很簡單,“只要贊她的菜好吃,她就很高興,這一點我要跟我弟學,只要是媽媽煮的菜,他都會讚美,還有我二姐,她把媽媽的十多道食譜都記下來了!”
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談起兒孫就開心得合不攏嘴的傅媽媽,她的心願也簡單得很,她說,只要孩子健康平安,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出門有貴人,她就別無所求了。
傅爸爸於1990年去世後,傅媽媽成了家庭的精神支柱,“身為子女的我們,希望媽媽健康快樂,讓我們能夠長長久久的盡孝。”這是傅承得的心願。
沒有問題孩子和問題學生,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老師
2009年,傅承得開始導讀儒、道經典,擷取古聖先賢的智慧,作為人生的指南,對於孝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問他孝順可以教、可以學嗎?他斬釘截鐵地說:“當然可以,《論語》、《孝經》都教我們怎樣孝順,不過前提是,先要真誠,懂得感恩。如果不真誠,不懂得感恩,再怎麼教都沒有用。再來,就是如何把孝心表現得恰到好處。這些都可以學習,包括用心去了解父母的喜好,多跟他們溝通,多做符合他們願望的事情。”
說到社會上種種不良風氣,他如是表示:“我通常不會馬上把不好的風氣歸咎於社會,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如果孩子不孝順,你要先問──當初他的父母是怎樣教的。不管是言教還是身教,身為父母,你是怎樣教你的孩子?看到負面的社會新聞,很多人會同情父母,罵孩子不孝,但我認為也應該問問父母,當年他們是怎樣教孩子的。是不是當初自己也不孝順?或是不重視教育?重點還是父母如何以身作則。”
“出問題的首先不是社會,而是家庭,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人。父母親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個人喜好,都會影響孩子,因為孩子都看在眼裡。”
“我常說,沒有問題孩子和問題學生,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老師。”他語重心長地說。
相關文章: 文平強/“孝”是雙向的,小時候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父母老了輪到孩子背起父母 畫家吳亞鴻/順父母的心讓他們更安心,就是給父母最大的回饋 富貴集團創辦人丹斯里鄺漢光/老年人要思想獨立、經濟獨立,才能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 【愛長在】生命留書/我們的死亡跟我們的誕生,本來就是配套 常妙法師/長照一幕,有感於心! 宋慧慈/重拾學生身分,學習如何從喪親悲傷中走出來 改變“廢物式養老”思維/鼓勵長者獨立自主,維護長者尊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