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论孟学庸都强调孝顺。《论语》和《孟子》谈得最多,原因是儒家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因为它是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和谐太平的基础。这样的人世间才可能有幸福和快乐,而非险恶与苦难。而孝顺父母是所有人际关系和谐的起点,所以“百善孝为先”,意思是所有的善行都必须从孝顺父母开始,否则都是虚假。孝顺又是做人真诚的起点,为人子女懂得真诚感恩,才会孝顺。所以,如果不孝,这个人是不值得交往、信任或合作的。
ADVERTISEMENT
从孝心到孝行
孝,是动词,并非名词或形容词。也即是:孝顺不是挂在嘴巴说的,必须诉诸行动。凡是诉诸行动的,都必须考虑是否恰到好处。有孝心非常重要,但能否表现为恰到好处的孝行,也同等重要。例如,我们想为父母做某件事,一定要先问这件事符合父母的期望吗?他们会高兴吗?若是,孝心就能表现为恰到好处的孝行。若否,我们还得斟酌。
《论语》谈孝顺
《论语》里,孔子针对学生求教,谈很多孝顺的具体动作。例如:
●孝顺就是不让父母担忧,包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或在外求学工作都让父母安心。
●孝顺就是随时随地,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因为父母见我们不快乐,他们也会忧虑。
●孝的最重要的动作是“顺”——成长阶段顺从父母的教导,父母年老时顺从他们的心意。其次是“敬”,再其次是“养”。让年老的父母吃饱穿暖很重要,但如果不尊敬他们,他们纵使衣食无忧也不快乐。
《孟子》谈孝顺
《孟子》一书谈孝顺的地方也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孟子说身为天子的舜,“大孝终身慕父母”。孝顺是子女一辈子的事,父母去世了,子女要继续孝顺,孝行可以表现在继续好好做人、照顾安全健康、定时祭祀缅怀,乃至行善助人。
●孟子说了一个故事: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一定有酒有肉,撤除食物时,一定要请示剩下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多余的,他一定说“有”。曾皙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有肉,但是撤除食物时,不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多余的,他就说“没有了”,准备留到下一餐再给父亲吃。这叫做奉养父亲的口腹。像曾子那样,才可称为奉养父亲的心意。事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奉养父母的口腹是“养口体”,奉养父母的心意是“养志”,“养志”比“养口体”重要。
《孝经》谈孝顺
《孝经》强调孝顺是“德之本也”,即:孝顺,是所有美德善行的根本。也提醒我们:人的躯干四肢和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损伤,这是孝顺的起点。修养自身以实践道义,扬名后世以彰显父母声望,这是孝顺的圆满境地。
《孝经》的主题是“孝治天下”,即政治领袖从个人真诚孝顺开始,以身作则,最后推广到天下人,则天下太平。这是儒家政治伦理学一贯的立场。
■儒家经典谈养老
我开的一门课叫“儒家核心六论”,第六论是政治论。儒家政治论的具体措施是一原则:仁政;二纲领:德治与礼治;五具体措施:选贤与能、经济民生、社会福利、军事和教育。养老属于社会福利部分。
《论语》里孔子说自己的3项志向包括安养天下的老年人。孟子也关注养老,即让老人家得到安养。他说只要实行仁政,“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袄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儒家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因战争频仍而失去依靠的老人家。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长辈,然后推及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弟,然后推及爱护别人的子弟。能够推己及人,就能在社会上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包括大爱的力量。
相关文章: 【爱长在】生命留书/我们的死亡跟我们的诞生,本来就是配套 常妙法师/长照一幕,有感于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一起来实践孝道新定义 Kaigo长者介护课程,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爱长在【生命留书】/人啊,谁不是死着回去?珍惜每个当下 陈朝颖/照顾卧病在床的长者时该注意的事项 May子/现在只能自爽的父亲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