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我们是何种族、何国籍、何身分,最终我们都是同一个人,促进国民团结必须由以人为本,以人相待开始。”
国家团结部日前主办《团结论坛:面对社值赤字》(Mendepani Defisit Sosial)邀请4名嘉宾畅谈如何加强人民的国家认同,从种族、宗教、语言和性别剖析大马民族团结现况,以上则是与会者们在团结对话会上的总结,唯有拿下有色眼镜,无论争吵或矛盾,最终大家都将以马来西亚为祖国的国民身分拥抱彼此。
ADVERTISEMENT
不分种族 应以人相待
国立大学民族研究所(KITA)荣誉教授曼苏诺研究大马种族关系逾半世纪,每当听到社会充斥着“种族分裂、人民不团结”等论述,他都无法苟同。因为根据他对2000年至今马来西亚民族精神的研究结果,来自不同背景文化乃至口说不同语言的人民,早就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价值观和共同的身分认同维系在一起,对国家的忠诚、责任与情感归属更是不在话下。
曼苏诺表示,如果大家的目光总是看到彼此差异,强调差异,各族关系就会如两条平行的铁轨,永远不会相遇与交织。
“我们看到的各族文化已经跨越族群、融合并且相互分享,这是属于马来西亚民族的文化,拜托别再执着强调我们之间的差异了!”
与其不断谈论各族之间的你我他,他认为,大家必须提出一个全新的国家身分认同概念——马来西亚第三代(Generasi Ketiga Malaysia),尽管历史背景不同,却是共同优先考虑分享生活,同时接受一个共同民族国家的叙述。
他补充,根据《全球和平指数》(GPI),我国自从2007至2022年都有不错的排名。根据2022年数据,我国的GPI全球第18位,也是继新加坡之后在东南亚排名第2。
“我国的示威抗议活动,也从2008年的398起事件,降至2020年的35宗。”尽管数据未列明疫情封锁是否是导致数量下降的原因,惟整体是呈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是全国选举年份,这些“种族不团结现象”似乎变得更为明显,但曼苏诺却笑着说,除了政治层面的言论,在社会阶层生活的人其实并不觉得不团结。
“尤其2018年至今,政治人物应该要知道,我们要讨论的是国家问题,而不是种族课题;大家都一样爱国,但一些网民或政治人物会跳出来说某人不爱国……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3大事实打破刻板印象
对此,他提出三大打破刻板印象的事实:
一、种族和宗教作为动机的影响力已经减弱,现实是马来西亚多元人民已建立超越种族和宗教界限的纽带和跨社会关系;
二、当今的马来西亚社会不是一个各族人民撕裂、孤立、脱节的多元化社会;
三、这些过时的种族、宗教和种族主义概念,只出现在寻求影响力和选票的政客们嘴上。
觉诚:邀各宗教组织来访
佛光山身体力行团结人民
佛光山总住持觉诚法师也是分享者之一,他全程以马来文从宗教及佛教角度分享人与人之间理应相互包容,实现人间的真善美。
“我们的愿望是和平和谐、共存繁荣、团结进步,也是人间佛教长久以来的目标。”他不吝啬地分享佛教倡导的三好精神“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及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就如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所强调,我国存在的种族和谐应成为世界的力量与团结的象征,然而,若无实际行动,这种呼吁和热情终将只是纸上谈兵。
对此,觉诚法师在会上分享佛光山身体力行为团结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每年举办新春灯会吸引各族与国外游客参与、介绍华人文化、举办多场与其他宗教对话、甚至破例在东禅寺庆祝开斋节和卫塞节,也邀请伊斯兰组织及其他宗教组织来访,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法师认为,展现对其他族群的包容和爱不应局限在马来西亚,因此佛光山也跟非政府组织马来西亚全球和平使命(Global Peace Mission)合作,启动了“罗兴亚教育计划”(EDUCATE ROHINGYA PROJECT),让罗兴亚难民的小朋友可以在大马继续受教育。
“海洋里的鱼类是美丽和多样的,园里的花卉是彩色和多元的,森林里的树木有着不同高度,不同样貌;但这些都不重要,手掌就像一个家庭,合掌能给予人祝福,如果把十根手指都分开,我们就失去了祝福别人的力量。”这一番话,赢得了在场800名出席者的热烈掌声。
觉诚法师始终相信,一个国家具备多元的种族、宗教、文化与语言是驱动进步发展的基础,“宗教之间的理解与和谐可以带来国民团结,并为国家带来进步和成功,现在播种、浇灌,一定会有丰收!”
查岚吉卡尔:从家教做起
女性发挥团结软势力
优大创意产业学院助理教授查岚吉卡尔则从性别角度,来谈女性在国民团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她分享,在我国社会,多数成家的女性在家中担当全职妈妈,在陪伴孩子及家庭教育中占了很大分量,“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如何与睦邻相处和相互尊重吗?这些都是父母亲在家教我们的。”
性别平等与国民团结,并非只能通过大型交流活动,或硬措施推行,社会更应注重“柔软的力量”。
她举例,一般上妈妈每天要到菜市场或商场购物,自然会与他人、其他种族沟通,或是送孩子去学校的时候跟其他妈妈交流,过程中就有社交、同情、关怀、关心邻居,而这些各族相互良性交流的价值观,会积极影响下一代。
“这些看似没有在事业中有巨大贡献,却对团结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也强调了与邻里更和谐地共存。”
哈菲菲:语言不通易疏离
学好马来语 拉近距离
国民团结,建立在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关怀。东马亚庇教育讲师哈菲菲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即语言的不相通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语言不仅仅是吐出文字的声音,而是表达思想与理想感情、民族灵魂的震动和心跳的表达方式。”他引述《马来纪念》编者敦·斯利·拉囊(Tun Sri Lanang)的名言,一边感叹人们忽视了马来文其实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找回国家认同感。
共同语言能在以人为本的精神上发挥作用。他以自己的孩子原本习惯说英语为例子,只要回到家乡,就难以跟其他亲戚和孩子沟通,因为他们主要说马来语,导致彼此的关系有点生疏。
他认为,马来语依然是我国各族人民一般日常的共同语言,应把马来语学好才能与所有人无障碍沟通,“共同语言可以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的精神才会产生。”
他补充,马来语作为我国国家和官方语言,不是被边缘化或劣质的语言,事实上在国际舞台,马来文以多种方言的形式受到3亿人口使用,并成为全球7大使用语言之一,与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印地语(Hindi)、英语和华语同等重要。
上述场团结对话会就像一个小型嘉年华,讲堂外设立了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摊位,可以品尝美食、欣赏表演、亲身体验弹奏各类传统乐器,只见出席者们轻松自然地与华、巫、印及沙砂原住民交流,还有人现场教跳传统舞蹈!用最直接、最贴地、最实在的方式,回应团结对话所强调“国家认同,民族融合,加强团结生态系统。”的讨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