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盟的獻議固然誘人,但馬華還是必須為未來的政治前途著想,勿天真地盼望國盟會是另一個國陣或避風港。
馬華和國大黨宣佈不參選,對不少人來說,是意料中事。然而,外界更關注的是,他們會否抱團取暖,選擇投靠另一個“碼頭”?
ADVERTISEMENT
在第15屆全國大選和團結政府成立之後,馬華和國大黨被排除在內閣陣容外,兩黨除了直接喪失話語權,也被視為必須依附國陣才能生存的政黨。
雖然國陣向來都是由巫統主導,巫統作為國陣老大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國陣成員黨之間的關係持續走下坡,其中一個頗為關鍵的因素是支持首相人選所引起的。
大選前,國陣最高理事會通過和接納“不要行動黨、不要安華”議案;大選後,10名國陣議員齊齊簽署法定聲明,支持國盟主席慕尤丁出任首相,這讓成員黨之間的紛爭浮上臺面。
國陣主席阿末扎希更在一場公開活動上聲稱,他原諒了這10名力挺慕尤丁任相的國陣議員,惟紀律委員會將繼續監督這些國會議員的動向。
不過,被爆出參與簽署法定聲明的馬華和國大黨議員持相反意見,並堅稱他們所做的決定,都是以國陣最高理事會議決為基礎。
隨著扎希在國陣內掌握絕對的主導權,這顯示了國陣成員黨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當初的聯盟精神已經不復存在,甚至有走向分化的危機,而馬華和國大黨正是被邊緣化的政黨。
在馬華宣佈不參選之後,黨內基本上出現兩種聲音:(一)十分認同中委會的決定,即在觀察目前的政治局勢後,決定將重點放在第16屆全國大選;(二)對於馬華不參選的決定深感失望,並認為不應該剝削各階層人才上陣的機會。
實際上,團結政府的議席談判基礎在於“勝選政黨在原區守土”的原則,倘若馬華無法取得任何議席上陣權,又或者被分配到原本屬於土團黨(之前為希盟一分子)的馬來議席,馬華是否有十足的把握,能為國陣和希盟取得勝利?答案是,不可能。
如果要重振旗鼓,馬華更希望從行動黨手中爭取有勝算的選區,最理想的當然是混合選區。不過,正如我在稍早前一篇題為《馬華要行動黨將議席拱手相讓?》的評論中提到,沒有政黨會做虧本生意,即使是團結政府的成員黨,也不會將打拼多年的江山或議席拱手相讓。
如果不是因為爭不到議席,馬華還有另一個不參選的原因,假設馬華有機會在6州選舉中各別上陣1至2個議席,往後的談判就會從所拿到的議席基礎去談。萬一再度敗選,馬華又還有什麼威望或力量去證明政治實力呢?
因此,不參與6州選舉,並全力備戰第16屆大選,或許是馬華最正確的決定。
雖然馬華和國大黨的處境被形容為遭邊緣化,巫統前宣傳主任沙里爾韓丹更聲稱,兩黨做出的決定似乎反映“國陣終結的開端”,但對於國盟領袖來說,馬華和國大黨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個時候,國盟領袖向馬華和國大黨伸出橄欖枝,吉打州務大臣兼國盟6州選舉主任莫哈末沙努西更建議兩黨退出國陣,加入國盟以上陣州選。
當然,沙努西的舉動更像是在煽風點火。畢竟,任何有意加入聯盟的政黨,必須獲得聯盟各成員黨的同意,絕非個人說了算。
面對沙努西的獻議,馬華總會長魏家祥很快在臉書發貼,並直截了當以一個“NO”(不)字回應。
一個“不”字,可以有很多種意思,但最堅定的拒絕,相信就是不退出國陣。
在2018年第14屆大選後,馬華經歷嚴重的潰敗,並深思該黨的未來政治方向,包括在國陣的地位。
“馬華為何不退出國陣”──也成為了馬華黨選兩個派系熱議的課題。時任馬華總會長廖中萊主張,如果退出,那是矮化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散國陣。
在面對內外夾攻的情況下,馬華代表大會通過“授權馬華中委會推動解散國陣,組織新聯盟”的提案。不過,基於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無法達成共識,國陣最終無法解散。
雖然馬華續留國陣的決定引起爭議,但立場非常明確,即馬華堅持是國陣的創始政黨之一,無論發生什麼事,馬華絕不會主動退出聯盟,這是不能妥協的底線。
至於馬華未來會否加入國盟?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至少在這一刻,馬華依然秉持創黨的中庸、多元和團結精神,拒絕宗教與種族極端主義者,亦不會為了東山再起而成了支持“綠色浪潮”的千古罪人。
國盟的獻議固然誘人,但馬華還是必須為未來的政治前途著想,勿天真地盼望國盟會是另一個國陣或避風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