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才致胜”的时代,各国都致力于“制造”和“拉拢”人才,以便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吊诡的是,我们却偏偏反道而行,白白让人才流失,为他人作嫁衣裳。
ADVERTISEMENT
首相安华日前在新笃北大举行的“与安华见面”活动上,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说,团结政府不会废除大学固打制,但会以其他方式确保各族优秀生都可获得国家的栽培。安华这一句“不废除固打制”,让不少人失望了。
固打制这些年来成功把许多马来学生送进象牙塔,接受大学教育,但同时也将不少符合资格的非土著学生挡在门外。正因如此,固打制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有不同的评价。
然而问题是,这个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制度,是否已经过时?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它是否仍契合国家和时代的需求?
固打制诞生的时代环境与今天的现实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土著经济落后,较少专业人士,但经过数十年的提拔与栽培,坊间涌现不少马来企业家与富翁,而土著专业人士亦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去年的数据,在特定专业参与率方面,高达92.7%的看护和84.7%的护士是土著,其他土著占超过50%的专业包括土地测量师(63.7%)、工料测量师(61.9%)、牙医(53.4%)和室内设计师(53.1%)。至于其他专业领域,如建筑师(41.7%)、律师 (38.5%)和会计师(31.4%),土著也有一定的参与率。这些数据说明,今时不同往日,土著的能力和经济地位已经提升,落实固打制的必要性进一步受质疑。
固打制备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是它不符合公平原则。一般而言,个人的学术成绩应作为他是否受大学录取的关键条件,而不该受到种族肤色等其他因素影响。换言之,大学招生应该“以成绩论英雄”,以便能更有效地培养优秀人才。
2002年,政府宣布以绩效制取代固打制,表面上看来是一个“进步”,从此学生们得凭真本事挤进狭窄的大学之门,挤不进去的,只能叹自己“技不如人”。但事实却非如此,所谓的绩效制虽无固打之名,却有固打之实,换汤不换药。2013年,时任马青总团长魏家祥甚至批评,这种招生方式“比过往的固打更固打”。
纠缠多年,固打制始终挥之不去,但在新时代新格局的挑战下,我国不能一味故步自封,需重新省思固打制之必要性,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人才致胜”的时代,各国都致力于“制造”和“拉拢”人才,以便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吊诡的是,我们却偏偏反道而行,白白让人才流失,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国的固打制不但无法有效地栽培人才,还把人才往外推,流失了许多颗“聪明的脑袋”,沦为“人才输出国”。除了人才外流,固打制也在族群之间制造隔阂,妨碍国民团结。独立66年后,任何族群都不该在大学招生上受到排挤。
就复杂的政治现实而言,如今要一举废除固打制,落实真正的绩效制,恐怕也非易事,因此安华才说,废除固打制将引发紧张局势,并会成为某些方面操弄的政治课题。这确实是一个不易应对的政治困境,但固打制造成的人才外流亦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在“与安华见面”活动上,该名提问的学生讲述了一名同学的遭遇:一位成绩优秀的华裔朋友,同时申请马大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但最终因为固打制不被马大录取,但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这只是一名学生的故事,惟却揭示了固打制的弊端和不公,并描绘出人才外流的背景。
而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情节,还要上演多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这起爆炸事件突显了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漏洞。这不仅是一场工业事故,更是一场关乎公共安全的警钟。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故一再发生。
首邦市布特拉高原的国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泄漏并引发严重爆炸,造成500公尺范围的区域陷入火海,失控的火势影响至附近民宅。
雪州消拯局主任旺莫哈末拉扎里的文告指出,火灾源于国油一条500公尺的天然气输送管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大火与住宅区只有咫尺之遥,消拯人员紧急疏散附近居民;国油子公司国油贸易有限公司(PDB)基于安全考量,暂时关闭布特拉高原附近的加油站。
有民众指出,早在三个月前就曾向地方政府投诉,亦即新建店屋的位置过于靠近天然气输送管道,存在安全隐患。而目前发生火灾的位置,正是之前投诉的方向。
这场震惊社会的国油天然气管线爆炸,不仅关乎财产损失,更涉及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企业责任、新建住宅批准、天然气管道品质与安全维护与政府监管等多重问题。
天然气属于高易燃、高压输送的能源。如果管线发生破裂、密封系统失效,或输气压力异常升高,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无论是技术层面的检修维护、政府监管政策、管道与新建住宅区的距离都务必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尤其是雪隆地区,天然气普遍使用,管线直通住家厨房,虽然便宜方便,但谁知道埋在地底的天然气输送管线是否安全?
历史经验:台湾高雄气爆的警示
2014年7月31日深夜,高雄苓雅与前镇区一条输送丙烯的管线气体外泄,导致严重连环气爆,埋在地底下的管道炸开一道长度约六公里的大坑,造成32人罹难、三百多人轻重伤、300余栋房屋受损。
台湾当局事后调查,这次事故的关键原因包括:管线年久失修,未能及时发现泄漏点;地下管线规划凌乱,工业用丙烯管线穿越人口稠密区;政府监管不足,相关单位发现异常时,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该事件显示,当天然气或其他可燃气体管线与人口密集区交错时,管理不善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为大马提供了重要警示:目前许多城市天然气管线分布广泛,若建设品质不佳、监管不力、维护不足,极有可能上演类似悲剧。
天然气管缐维护与居住安全共存
在这次事件中,国油的天然气管线是否按照标准进行定期检修是关键问题。参考台湾经验,天然气管道的检修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压力测试:用以检查管线是否存在异常压力变化,以防止爆炸风险;腐蚀检测,因为长期运输天然气会导致管道内壁腐蚀,需要透过超音波或内视镜检查管壁的完整;泄漏监测,利用感测器技术及AI侦测泄漏点,以便及时维修;施工质量检验,确保施工时没有偷工减料或存在设计缺陷。
这些检测若无法严格执行,必定埋下安全隐患。尤其是大马部分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间较久,老旧设备更需频繁维护。如果这次爆炸与管道老化或检修不当有关,则说明国内天然气管线维护机制有待加强。
再者就是都市规划中,新住宅是否应避开天然气主管道?住宅区与天然气管道保持安全距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根据国际标准,天然气输送管线应与住宅区、商业区保持适当距离,以降低事故风险。然而,我国许多地区的都市规划“可能”未严格考量这一因素,导致天然气管道与人口密集区交错分布而存在风险。
从这次事件中说明,政府应考虑制定(修正)更严格的法规,参考国外标准,包括新建住宅与天然气主管道保持至少100公尺以上的距离,以防止不可收拾的灾难;制定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制度,确保新开发区域不存在潜在风险;在高风险地区建立天然气安全预警系统,让居民能及时在危险发生前迅速应对。
这起爆炸事件突显了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漏洞。这不仅是一场工业事故,更是一场关乎公共安全的警钟。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故一再发生。
政府应该从这次事故中汲取教训,全面检讨天然气管道的维护与监管标准,并强化施工品质要求。同时,都市规划政策也应纳入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以确保居住安全。
正如台湾高雄气爆事件显示,任何基础设施的不当管理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若要避免类似悲剧,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强监管与防范措施,确保所有人都能生活在更安全的环境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