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才致勝”的時代,各國都致力於“製造”和“拉攏”人才,以便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脫穎而出;弔詭的是,我們卻偏偏反道而行,白白讓人才流失,為他人作嫁衣裳。
ADVERTISEMENT
首相安華日前在新篤北大舉行的“與安華見面”活動上,回答一名學生的提問時說,團結政府不會廢除大學固打製,但會以其他方式確保各族優秀生都可獲得國家的栽培。安華這一句“不廢除固打製”,讓不少人失望了。
固打製這些年來成功把許多馬來學生送進象牙塔,接受大學教育,但同時也將不少符合資格的非土著學生擋在門外。正因如此,固打製在社會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的評價。
然而問題是,這個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制度,是否已經過時?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它是否仍契合國家和時代的需求?
固打製誕生的時代環境與今天的現實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土著經濟落後,較少專業人士,但經過數十年的提拔與栽培,坊間湧現不少馬來企業家與富翁,而土著專業人士亦在各自的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去年的數據,在特定專業參與率方面,高達92.7%的看護和84.7%的護士是土著,其他土著佔超過50%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師(63.7%)、工料測量師(61.9%)、牙醫(53.4%)和室內設計師(53.1%)。至於其他專業領域,如建築師(41.7%)、律師 (38.5%)和會計師(31.4%),土著也有一定的參與率。這些數據說明,今時不同往日,土著的能力和經濟地位已經提升,落實固打製的必要性進一步受質疑。
固打製備受批評的主要原因是它不符合公平原則。一般而言,個人的學術成績應作為他是否受大學錄取的關鍵條件,而不該受到種族膚色等其他因素影響。換言之,大學招生應該“以成績論英雄”,以便能更有效地培養優秀人才。
2002年,政府宣佈以績效製取代固打製,表面上看來是一個“進步”,從此學生們得憑真本事擠進狹窄的大學之門,擠不進去的,只能嘆自己“技不如人”。但事實卻非如此,所謂的績效制雖無固打之名,卻有固打之實,換湯不換藥。2013年,時任馬青總團長魏家祥甚至批評,這種招生方式“比過往的固打更固打”。
糾纏多年,固打製始終揮之不去,但在新時代新格局的挑戰下,我國不能一味故步自封,需重新省思固打製之必要性,及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是一個“人才致勝”的時代,各國都致力於“製造”和“拉攏”人才,以便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脫穎而出;弔詭的是,我們卻偏偏反道而行,白白讓人才流失,為他人作嫁衣裳。
我國的固打製不但無法有效地栽培人才,還把人才往外推,流失了許多顆“聰明的腦袋”,淪為“人才輸出國”。除了人才外流,固打製也在族群之間製造隔閡,妨礙國民團結。獨立66年後,任何族群都不該在大學招生上受到排擠。
就複雜的政治現實而言,如今要一舉廢除固打製,落實真正的績效制,恐怕也非易事,因此安華才說,廢除固打製將引發緊張局勢,並會成為某些方面操弄的政治課題。這確實是一個不易應對的政治困境,但固打製造成的人才外流亦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在“與安華見面”活動上,該名提問的學生講述了一名同學的遭遇:一位成績優秀的華裔朋友,同時申請馬大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但最終因為固打製不被馬大錄取,但卻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錄取。這只是一名學生的故事,惟卻揭示了固打製的弊端和不公,並描繪出人才外流的背景。
而我們的問題是:這樣的情節,還要上演多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