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赤峰市翁牛特旗村民張鳳祥挖樹坑時,挖出一塊“廢鐵”後帶了回家。某天,他7歲的弟弟張鳳良用繩子綁住這塊“廢鐵”拖在地上玩耍。玩著玩著,鏽跡脫落,一件玉器漸漸露出真容。這件玉器,原來是後來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C形碧玉龍”,也被譽為“中華第一玉龍!”
ADVERTISEMENT
20世紀70年代,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一件體型很大的C形碧玉龍,被當地村民在挖樹坑時意外發現,並交到翁牛特旗文化館。經過考證,屬於紅山文化。它的發現,為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找到了更早的源頭,它也被譽為“中華第一玉龍。”
“紅山文化”因首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發現而得名,距今6500年到5000年,證實西遼河流域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在5000多年前出現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當時村民張鳳祥拿著這塊玉器到當地文化館,文化館的一位幹部花了人民幣30元(19令吉)將它買下,當成普通文物鎖進了箱子,多年之後紅山文化被發現,專家們挖開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其中讓專家最為激動的還是在墓葬中發現的兩件精美玉器,當時文化館的幹部看到後,認為多年前被他鎖入箱子中的東西,可能和這次出土的文物一樣珍貴,便帶著這件玉器趕到北京,經過專家鑑定,確認這是一件珍貴的玉器,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原來這件最初被誤認為廢鐵是國寶“C形碧玉龍”。
央視節目《尋古中國·玉石記》報道,這件“C形碧玉龍”在藝術造型上獨具匠心,精湛的雕刻工藝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瑰寶。其發現不僅給當地村民帶來了驚喜,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研究。
這個意外的發現為文物考古界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資料,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張鳳祥一家的故事也引發了人們對家庭中潛在文物和歷史遺產的關注。在平凡的生活中,意外的驚喜可能就隱藏在我們身邊。這個故事提醒人們保護文物的重要性,鼓勵更多人關注、保護自己身邊的歷史遺產,讓它們得到妥善保存和傳承。
報道說,“中華第一玉龍”的意外發現給民眾帶來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敬畏和保護的意識。希望這個故事能夠激勵更多人積極參與文物保護事業,讓更多的珍貴文物得以保留下來,傳承給後代,共同守護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傳統。(互聯網照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