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兆远13日讯)“今天出席同学会的同学,有两位上市公司老板,有飞机师、有企业家,有医生律师等各专业人士,也有蓝领阶级的打工一族,但在我们这里没有阶级、贫富、宗教与肤色之分,大家即使已离开校园46年,但那一份的‘兄弟姐妹情’依然在,只要聚在一起,就仿佛回到了46年前。”
刘雅俤:46年情谊仍坚固
负责筹办爱大华华中(前天定中学)1977年中五毕业班同学会的筹委会主席刘雅俤(63岁)在同学会晚宴上,向记者如此描述他们这一群毕业班同学的坚固情谊。
他说,回到老家(爱大华)参加同学会的同学分布全球各国,最远的应该是从美国与英国回来,还有的是从柬埔寨、寮国及新加坡,以及全马各州回来。
“同学们不惜老远回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珍惜同学的‘兄弟姐妹情’,因此只要有同学聚会,大家无论多忙,都会把工作放下,无论旅程多远,也都会承受着旅途的疲惫回来见见老同学们。”
他举例,当天出席的其中两位同学都是上市公司的创办人,即吉运速递(GDEX,0078,主板贸服股)创办人兼董事经理张泽链与myNEWS创办人郑大禄,他们的业务都很忙,但从不缺席任何一届的同学会,原因就是珍惜这份同学+同乡的“兄弟姐妹情”。
本身还住在爱大华,并是一名退休教师的刘雅俤说,他们这一班同学,自从中学毕业后,就没有停止的通过举办同学会来维系感情,如每5年或每两年就举办一次同学会。
“过去的同学会都是在吉隆坡举办,原因是有许多同学已定居在吉隆坡,而历经过肆虐约3年的疫情后,让大家都觉得人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因此就建议回到爱大华来叙旧。”
吴健华:爱中磨掉语言隔膜
“我们这一班1977年的毕业班同学,还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特征,那就是在同学群体里,有源于英校、国小及华小源流的同学,但大家在爱中(爱大华华中)的5年里,早已把语言源流的隔膜给磨灭掉,不分中英巫文的,建立了深厚的‘兄弟姐妹情’。”
担任这次同学会筹委会副主席的吴健华医生这么形容。
小学时就读爱大华美以美小学,接受英语源流教育的吴健华说,他们这一群“英校生”是在就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因受当年的教育政策影响,而需转移到爱大华华中升读中学。
“当年来自美以美小学的学生,在转到爱中时,被分成两批,一批继续在英语为媒介语的体系下读完中学,另一批则是在国语做为媒介语的体系下完成,还有的一批是自华小升上中学的,就因为他们需读多一年的预备班,以致这一群的同学,都比来自英语源流的同学大一岁。”
他打趣的说,虽然同学中有来自不同源流的学生,但都并不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如从小读英语的就用英语沟通,读华语与英语的同学就用福州古田话来沟通,因此这晚宴上,可以看到英语、国语、华语及古田话满天飞,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特色。
陈光财:每次出席率接近100%
筹委会理事陈光财说,1977年毕业班的同学会,无论是安排在哪里举办,出席率都是接近100%,无论是华裔同学或印裔同学,都会报名参加。
“出席这届同学会的同学及他们的伴侣有150人,同时我们也宴请了还住在本地的十多位老师,如丹斯里江作汉的太太潘斯里曾德珍,现任爱中董事长姚宜铨老师,以及如今已是一名执业律师的陈祖德老师等。”
他说,该届同学会在晚宴上,也移交了1万令吉的捐款给母校,做为兴建视听室基金用途。
张泽链:感情像老酒越老越醇
数年前,曾挤入马来西亚50大富豪榜的张泽链,被问及为何每一届的同学会都必定参加时回应:“我们结识于同学关系,但早已提升为‘兄弟姐妹情’,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份数十年的感情,再忙再远,都会参加。
“在我们这群同学里,没有背景、贫富及种族之分,见上面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维系的是真实的情感,这才叫难得啊!”
他提到,同学中已有十多位离世了,到了下一次的同学会,可能又会少了数人,要好好珍惜。
“我觉得同学会很有意义,每一次参加都让我感觉仿佛回到儿时一样,同学之间喜乐的欢聚,感情一点都没有生变,像老酒一样越老越醇。”
刘礼财:飞30小时返马见亲人
移居美国已有30年之久的退休飞机师刘礼财(63岁)说,他也是每一次的同学会都不错过,原因是他珍惜这份感情,也期待每一次的相聚,因此即使要一个人飞30个小时,他都愿意。
“过去,我的父母还在时,我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望父母,但自父母相继离世后,我一般只在有举办同学会时才回马,因此同学们就如我的亲人一般。”
江怀明:童年开始培养的真感情
来自莫珍歪新村,现已为新加坡公民,但却又在近年辗转到寮国开酒店的江怀明受访时也坚定的说,不管多远或多忙,只要有举办同学会,就必定参加,因为这份维系46年的情感,对他而言很重要,所以他非常珍惜。
“这份从同学时代开始的感情很清澈,就像清水一样,没有杂念,没有利益,有的都是从童年开始积累下来的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