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訊)網傳影片“鳳梨心較大、果皮有裂痕,很有可能打了生長激素”?這樣的視頻內容究竟是否正確?
臺灣的通訊軟體及社群平臺最近流傳一段43秒的影片,內容為一名男子教大家觀察鳳梨是否有打生長激素。
ADVERTISEMENT
臺灣的鳳梨,在大馬稱之為黃梨。
經過臺灣事實核查中心的查證,專家表示,品種、季節等因素都會影響鳳梨果心的大小,且只要水分劇烈變化、氣溫高,也都會造成自然的裂果。也就是說,鳳梨心大小、果皮裂不能用來判斷鳳梨有無使用生長調節劑。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專家指出,植物體內會產生各種生長激素,參與植物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等所有生長過程,但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也可以用人工方式額外加強,也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植物生長調節劑並不會產生藥害問題。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官青杉對臺灣事實核查中心表示,果梗(鳳梨心)是輸送養分的組織,鳳梨大,果梗就會大,反之亦然,且鳳梨也會因為品種、採收的季節不同而影響果梗大小。
另外,水分劇烈變化、氣溫高等環境因素,都會造成裂果,因此傳言講的兩種觀察方式無法直接判斷鳳梨有無使用生長調節劑。
官青杉表示,品種特性、植株大小、生產季節等因素,都會影響鳳梨果心的大小。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研究員袁秋英表示,網傳影片說法不足採信。
袁秋英解釋,生長調節劑種類很多,例如萘乙酸鈉的確會促進果實肥大、增加果重,但另一種益收生長素可促進開花、催熟,用在鳳梨上並不會讓果心變大,表皮也不會破裂,因此網傳說法不能用來判斷有無使用生長調節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