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建築設計學的使命。人類終其一生就是不斷地在和時間及空間在做抗爭,兩者之間關係非常緊密。活在世上,我們所有的人生體驗及實踐都離不開和生命所追求的意義,以及那顆愛護大自然及傳承人文關懷的心。
文|林菀薇(馬大建築系在讀碩士生/草稿策劃編輯)
ADVERTISEMENT
提及生命,人們總是會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人生太短,“生老病死”幾乎是每個人不可避免要經歷的過程。我們總是太忙地活著,逢高而就,處低時拼勁全力而上。我們對於成功、失敗這兩個詞,總是會去以一個固有的標準去量化。社會總會把可視化的成就列為清單,然後跟著完成就是成功的指標。
可是我們很多時候缺少了自主性的思考及開創動力,卻將他人的成就指標變成自己的榜樣。而我們每天重複同樣的事卻不一定是自己所愛。“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這個課題就變成當今我們常討論的話題。我們無法不在每個當下及身處的環境深度思考,不斷反覆問回自己的初衷,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去斟酌每一個選擇,從而譜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篇章。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生命的誕生至凋零,都是與環境空間緊緊相扣的,我們當下所處的空間會影響我們的思想,當下空間的體驗感就是我們人生感受的寫照。然而往往現實是我們並不會意識到空間和生命有如此相關的重要性。我們被一些世俗約定化的現象給束縛著而以為必須遵守制度繼續生活,把日子過得鬱鬱寡歡。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我們還有機會將人生的各種情況再重新體驗,然後在能力可及的地方做出一點改變,讓我們的父母,同伴及下一代有更多美好的空間,也讓他們從幼年,青年到老年,甚至離開這個世界時覺得不虛此行,在每個階段都可找到有益身心的空間生活提案,感受到人生的正真意義?
童年:初心——迴歸自然,尋找真理
從嬰兒出生直到上學長大,我們都會被教育從自然界開始認識整個世界的全貌。在這世上,我們不能單獨地活著,需要依賴自然規律,找到適應的法則才能在這個地球上健康成長。然而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大量人口搬離村落,導致大部分小孩更多是在虛擬世界或者城市密集擁擠的空間長大,少了親臨土地,探索自然的機會。
許多民間機構在學前教育開始彌補這一塊的缺失,從課堂中置入更多關於建築和環境的教育。古來埔萊山的雨林樹屋幼兒園基於當地氣候,崎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低調謙卑地與大自然共存。樹屋群社區還具有不同功能性來支持居住於雨林的衣食住行,像咖啡館餐廳,民宿,麵包工坊,建造坊等,同時也是一家老小逗留,提供與親朋好友築情的活動空間。雨林樹屋不僅對內給予應有的生活支柱,對外顯現的更是親和與非常寬厚的歡迎。讓適應自然的生活概念透過言行身教傳給下一代。
青年:生花——成長奮鬥,遊移博弈
成長的銳變中,我們總是不斷掙扎和冒險,在經歷失敗後,仍然帶著沸騰的熱血,依舊追尋心裡最嚮往的夢。我們都在試圖尋找一套理想的生活模式去解鎖世界向我們拋出的挑戰。青年們無不承受購房焦慮,成家煩惱,職業轉換的各種煩心事,這些都和環境與建築息息相關;而能夠讓他們暫時喘一口氣的方式,就是需要找到一種讓情緒宣洩又讓自己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向極限挑戰在青年群體中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價值,為生命一直勇往直前的感覺。布特拉再也的極限公園在城市中就提供了這樣的角落讓青年感受。在這凹凸不整的建築結構上自由暢快地享受腎上腺素帶來的刺激感。在不斷地跌倒、遊移在受傷危險的邊沿上,又得到人們互相鼓勵和加油,反覆練習達到目標。這不就是人生的寫照嗎?如果我們不願踏出那第一步,那怎麼知道自己能飛得多高呢?
樂齡:樂活——延續傳統,守護希望
在經歷辛苦奮鬥來到生命中最寶貴的階段,年長者都會開始保護我們最珍貴的事物,讓下一代可以傳承下去,同時也可以在這過程中享受過去不曾享受的樂趣成了晚年生涯裡最重要的人生命題。 回到老城及村落體驗慢時光及傳播生命的美好,就是樂齡生活一種值得提倡的精神。這也會讓城市奮鬥以後的青年未來還會有一種歸根落葉的選擇。
像太平,近年被政府定調為適合養老的示範城,同時擁有國內多項第一的古蹟和遺產,讓居住者可以有源源不斷的退休樂趣。另外在太平臨近的十八丁漁村小鎮不止有新鮮的海鮮,馬登紅樹林保護地更是盛產木炭的寶地,許多快要失傳的老傳統手藝像炭窯,龍香製作都在繼承著,可以讓我們見識許多匠人一生懸命的專業精神。紅樹林讓十八丁人能夠世世代代在這裡成長。當前輩們腿腳不再麻利,身體不再強健,仍然守護自然及歷史的精神態度;即使堅持到最後一刻,我們的空間,我們自己守護,任誰也奪不走。
離開:歸零——你是否有任何留戀?
人生的終點是死亡,人們因避諱而不輕易去談起它。人類畏懼死亡並不詫異,然而越是畏懼死亡,當死亡來臨時,我們越是難以去接納死亡,縱然我們已經曉得它是生老病死裡必然的環節。
過去,對死亡的空間想象是充滿黑色讓人懼怕的。現今,擁有更多自主權的我們更希望結束的方式是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有什麼樣的儀式?有什麼樣的長眠之地?靈魂離開身體後,身體會經過什麼空間?同時經過怎麼處理來和世人告別?這都是很值得學習的生命教育課,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來好好告別,走完人生這一程。
“以人為本”是建築設計學的使命。人類終其一生就是不斷地在和時間及空間在做抗爭,兩者之間關係非常緊密。活在世上,我們所有的人生體驗及實踐都離不開和生命所追求的意義,以及那顆愛護大自然及傳承人文關懷的心。
《草稿》活動推介:《人生空間體驗坊》在2023年8月開始直到11月結束,由初心,生花,樂活,歸齡四個環節組成。每個月一個主題在特定地方主辦。 活動詳情請關注《草稿》FB/IG和網站。www.mydraf.com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