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国内的少数族群,欣赏和谐的美好风景;补上多元版图的空隙,守住文化遗产的魅力!
谈到我国多元种族社会,大多数人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伊班人、卡达山人……各族风土民情汇聚交融,筑成马来西亚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ADVERTISEMENT
相对来说,作为少数族群的暹罗人、峇峇娘惹、葡萄牙裔、遮迪裔和玛美里族鲜少被提及,然而他们却是大马多元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团结部“Ini Warisan Kita”活动
了解少数族群多一点 主
国家团结部于7月7日至9日,一连3天在布城IOI City Mall举办“Ini Warisan Kita”(这是我们的遗产)活动,主题为“守护团结”(Melestarikan Perpaduan)。
该活动旨在向民众介绍国内的少数族群,符合政府要成立昌明大马的愿景,提倡相互尊重,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大马人团结的宝藏。
参展的少数族群包括暹罗人(Siam)、峇峇娘惹(Baba Nyonya)、葡萄牙裔(Portugis)、遮迪裔(Chetti)和玛美里族(Mah Meri)。
前来的访客不仅可以试穿现场摆放的服装,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少数族群的历史、习俗和文化,甚至能与他们共舞。
现场活动包括族群摊位、传统游戏、文化演出、团结照片展览、蜡染绘画比赛和国家文物手稿展览。
文化遗产联系各族情感
今年3月1日,国家团结部启动基于昌明大马团结框架的“昌明大马团结运动”,主题为“多元中的团结”。
该部部长艾伦干达说,“这是我们的遗产”是昌明大马团结运动的主要活动之一。
“我们在活动中突出种族、语言、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元遗产,除了能够增加人民的好感度体验外,亦能让他们欣赏代代相传的多元瑰宝,从中注入爱国精神。”
他指出,作为维护国家团结的桥梁,文化遗产能够联系各族的情感。
“举办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种族或社区,加深民众对国家遗产的了解,学习欣赏他族文化,借此守护团结。”
奖掖推广文化遗产组织
据团结部资料,“这是我们的遗产”活动是团结之友(Friends of Unity)倡议的一部分,以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战略合作,推动民族团结议程走向成功。
截至目前,团结部已与88个非政府组织合作,让他们成为团结之友。
“团结之友的角色,就是以团结形式协助国家团结部协调和举行活动,在社区中传播和谐,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私人领域与我们合作。”
自今年起,政府已向政府以外的的机构开放奖掖申请,让文化遗产成为团结的催化剂。
符合条件的公司或非政府组织,每项申请将获得5万令吉的拨款。
“这是我们的遗产”4计划
配合“这是我们的遗产”活动,团结部亦推出数项倡议,包括遗产枢纽(Hub-warisan)、乡村怀旧计划(Program Nostalgia Anak Kampung)、森林魔法计划(Program Magis Belantara)和俚语计划(Program Bahasa Kolokial)。
根据团结部文告,遗产枢纽计划会以文字、出版物和视频的形式,通过一站式中心发布与国家遗产的相关综合信息,供民众参考。
“乡村怀旧计划将把民间传统运动,带到现在的社区活动中,加深年轻人的了解。
“森林魔法计划是探索原住民社区的生活与文化,供当地社区学习,俚语计划则是为了保护社区的语言。”
国家团结部是于2020年3月10日成立,旨在推动民族团结的议程,确保大马人民的福祉与和谐。
●暹裔
与土著享同等地位
我国有约8万名暹罗人,自109年前起,他们便在吉兰丹、玻璃市、霹雳及登嘉楼定居,成为马来西亚国民。
2011年,时任内政部秘书长丹斯里马末阿当指出,国内的泰裔人(Orang Thai)一律改称暹裔、暹罗人(Orang Siam),隔年时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宣布,国内暹裔与土著享有同等地位。
独立至今,暹裔社群早已融入本地社会,也没有身分认同的问题,大家清楚认知自己先是“马来西亚人”,然后才是“暹裔土著”。年轻人早已100%融入大马多元文化社会。
与其他2名同学前来的大学生苏菲塔(22岁)说,他们是应马来西亚暹裔组织之邀,来参与“这是我们的遗产”活动。
“我和同学分别来自吉打和吉兰丹,很开心能够来到雪兰莪,向这里的人介绍我们的族群。”
●峇峇娘惹
保有中华马来文化
早期中国移民与马来人同婚后,他们的后裔男的被称为峇峇(Baba),女的被叫做娘惹(Nyonya),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一方面,他们有保存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同时又把本地马来文化融入到饮食、服装、瓷器和建筑等多个层面,形成特殊的“娘惹文化”。
在活动现场的峇峇娘惹摊位上,摆放着各种金器首饰、家具和传统服饰,琳琅满目,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高龄82岁的峇峇罗伯特·林,以自己的身分为豪,并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峇峇娘惹群体。
“娘惹的金器首饰,在设计形式和主题风格上,融合华人、马来人和印欧文化元素,具有审美价值,亦凸显历史文化意义。”
●葡萄牙裔
葡村3节庆热闹非凡
马六甲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被统治时期,很多葡萄牙人选择留在当地,最后落地生根,形成一群特殊的土生葡萄牙裔,也就是克里斯坦人(Orang Kristang)。
自1920年起,他们就住在葡萄牙村,早前多以捕鱼为生,后来年轻人大多各自往外发展,留下的老一辈居民,如今仍坚持用葡萄牙语交流。
葡萄牙村城委会主席玛丽娜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是我们的遗产”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大马的葡萄牙裔。
她说,村里每逢泼水节、海神节和圣诞节都会热闹非凡,尤其海神节(San Pedro)更是他们的年度盛会。
“我们跟大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年庆祝的海神节,有纪念渔民守护神圣彼德的精神意义。”
●遮迪裔
保留传统习俗比印裔好
14世纪或更早,一群来自印度羯陵伽(Kalinga)的商人南来经商时,先到苏门答腊岛,再越过苏门答腊,来到马六甲。
由于季候风关系,他们往往需要等上半年或1年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习惯那里的生活,并与当地女子结婚定居,形成独特的遮迪族。
来自马六甲遮迪村的苏比莱说,自己奉行兴都教,精通马来语,平日实践的是属于遮迪族的独有习俗、文化和传统。
他说,遮迪社群是非常虔诚且关系密切的社群,如今很多传统文化习俗,都保留得比印裔还要好。
若想更了解遮迪族,可到位于马六甲雅加美浪的遮迪博物馆,展开一场时光之旅。
●玛美里族
以种植油棕为主
玛美里(Mah Meri)意即“森林(Meri)之人(Mah)”,是西马原住民族之一。
与6名子女前来参与团结部活动的戴蒙说,玛美里族大多数居住在雪邦的武吉甘榜至巴生港口一带,在凯莉岛(Pulau Carey)一带的居民大约有500人。
“在我国独立前,玛美里族是过着游牧和捕鱼的生活,现今则以种植油棕为主,同时推选代表处理村内事务,以让村落有稳定的发展。”
他说,他们平日主要以玛美里语沟通,在家则使用Besisi语来沟通,而大部分村民都相信万物有灵,也有一小撮人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
“族人大多从事木雕和编织艺术,吸引不少游客到那里旅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